回到顶部
创建时间:2023-03-22当前位置: 首页 >> 学习园地 >> 中医知识

《内外伤辨惑论》读书笔记之内外伤之八辨

一、辨脉

古人以脉上辨内外伤于人迎气口

1.人迎脉大于气口为外伤,气口脉大于人迎为内伤。左手主表,右手主里。

2.(内伤)气口脉急大而涩数,时一代而涩也。涩者,肺之本脉;代者,元气不相接。


3. (内伤)脾胃不及之脉,洪大而数者,心脉刑肺也;(洪大而)急者,肝木挟心火而反克肺金也。4. (内伤)若不甚劳役,惟右关脾脉大而数,谓独大于五脉,数中显缓时一代也。5. (内伤)如饮食不节,寒温失所,则先右关胃脉损弱,甚则隐而不见,惟内显脾脉之大数微缓时一代也。6. (内伤)宿食不消,则独右关脉沉而滑。

二、辨寒热
1.外伤寒邪。发热恶寒,寒热齐作,无有间断也。其热也,发于皮毛之上,如羽毛之拂,明其热在表也。其恶寒也,稍似袒裸,露其皮肤,已不能禁其寒矣,其表上虚热,止此而已。虽重衣下幕,逼近烈火,终不能御其寒,一时一日,增加愈甚,必待传入里作下证乃罢。
2.内伤之病。发热恶寒,二者不齐,其发热也,蒸蒸而躁热,上彻头顶,旁彻皮毛,浑身躁热,作须待袒衣露居,近寒凉处即已,或热极而汗出亦解。其恶寒也,但见风见寒,或居阴寒处,无日阳处,便恶之也,此常常有之,无间断者也。但避风寒及温暖处,或添衣盖,温养其皮肤,所恶风寒便不见矣。躁作寒已,寒作躁已,躁发须臾而过,其表虚无阳,不任风寒复见矣。表上无阳不能禁风寒者,常常有之;其躁热发于肾间者,间而有之。百病俱有身热,以其虚实内外病皆有之,故难辨耳;只根据此说,病患自觉发热恶寒之热及躁作之热上辨之,为准则矣。

三、辨恶风、自汗、头痛、流涕、声音
1.外感风邪,其恶风,自汗,头痛,鼻流清涕,常常有之,一日一时,增加愈甚,直至传入里作下证乃罢。其鼻息壅塞而不通,语声重浊,高厉有力,但发一言,必前轻而后重。2.内伤恶风,居露地中,遇大漫风起,或在温暖无风处,却不恶也,惟门窗隙中些小贼风来,必大恶也。鼻流清涕,头痛自汗,间而有之。鼻中气短,少气不足以息,语则气短而怯弱,人有所问,十不欲对其一,纵勉强答之,其气亦怯,其声亦低。
四、辨筋骨四肢:1.外感之筋骨疼痛,乃形质之伤,不能动摇,便着床枕,非扶不起。经云∶“寒伤形” 。又云“寒则筋挛骨痛”。2.内伤之筋骨疼痛,乃热伤元气,四肢无力以动。经云∶“热伤气”。又云∶热则骨消筋缓。

五、辨饮食二便:
1.外感:(1)能食。仲景《伤寒论》云,中风能食,伤寒不能食,二者皆口中和而不恶食。伤寒证虽不能食,而不恶食。(2)腹中和(3)盖无内证,则心气和,脾气通,知五谷之味矣。(4)大小便如常,2.内伤:(1)妨食,或食不下,或不饮食,三者互有之。(2)腹中不和,或腹中急而不能伸(3)口不知五谷之味。(4)小便频数而不渴。

初劳役得病,食少,小便赤黄,大便常难,或涩或结,或虚坐只见些小白脓;时有下气,或泄黄如糜,或溏泄色白,或结而不通。

若心下痞,或胸中闭塞,如刀之痛,二者亦互作,不并出也;有时胃脘当心而痛,上支两胁,痛必脐下相火之势,如巨川之水,不可遏而上行,使阳明之经逆行,乱于胸中,其气无止息,甚则高喘,热伤元气,令四肢不收,无气以动,而懒倦嗜卧。以其外感风寒俱无此证,故易为分辨耳!

六、辨渴与不渴1.外感风寒之邪,三日已外,谷消水去,邪气传里,始有渴也。2.饮食失节,伤之重者,必有渴,以其心火炽,上克于肺金,故渴也。久病者,必不渴,是邪气在血脉中有余故也。初劳役形质。

七、辨手心手背1.内伤手心热,手背不热。2.外伤风寒,则手背热,手心不热。

八、辨与中热颇相似复有一节,乘天气大热之时,在于路途中劳役得之,或在田野间劳形得之;更或有身体薄弱,食少劳役过甚,又有修善常斋之人,胃气久虚,而因劳役得之者。皆与阳明中热白虎汤证相似,若误与白虎汤,旬日必死。其人必肌体扪摸之壮热,躁热闷乱,大恶热,渴而饮水,口鼻中气皆短促而上喘,身疼痛,此劳役过甚,脾胃大虚,元气不足之故。至日转以后,是阳明得时之际,病必少减(上午重,下午轻)。若是外得中热之病,必到日晡之际,大作谵语,其热增加,大渴饮水,烦闷不止,其劳役不足者,皆无此证,尤易为分解(上午轻,下午重)。若有难决疑似之证,必当待一二日求医治疗,必不至错误矣。


< 前一个:方证大全:127条经方的方与证全罗列!
> 后一个:中医必学篇:六腑的通和用!(要学懂)
Copyright © 2022 中医药协会 All Rights Reserved.  ICP12345678  XML地图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在线留言

扫码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