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贯煎,出自清代医家魏玉璜之《续名医类案·心胃痛门》一书,为养阴柔肝的代表方剂。由北沙参、麦冬、当归、生地、枸杞子、川楝子6味药组成,有滋阴养胃,疏肝调气之功效。对肝肾阴虚,气滞不运,郁而化火,胸脘胁痛,呑酸,或呕吐苦水,咽喉干燥,舌红少津,脉细弦无力等有治疗作用。
本方运用滋阴柔肝的药物,达到疏肝解郁的功效,立意深刻,组方贴切,故张山雷在《女科辑要笺正》中称它是:“涵养肝阴无上良方”。
方中枸杞子性味甘平,入肝肾二经,尤长于滋阴补肝,用为君药。故配生地滋肾养阴,藉肾水之充以涵养肝木,并可清虚热,生津液;当归养血补肝,因属血中气药,故养血之中有调血之能,补肝之中寓疏达之力,二者与枸杞相伍,补肝阴,养肝血之效益著,共为臣药。佐以沙参、麦冬养胃生津,润燥止渴;川楝子苦寒,疏肝泻热,行气止痛,肝气郁滞之痛证有热者,每恃为疏郁之要药,与众药甘寒滋阴养血药物配伍,既无苦燥伤阴之弊,又可引诸药达于肝经,为佐使药。诸药合用,使肝体得养而阴血渐复。肝气得疏则诸痛可除,为治疗阴虚血燥,肝郁气滞证候的治疗方剂。
一贯煎临床运用上一般侧重肝阴、肾阴,而很少涉及脾阴。其实“滋阴疏肝”只是一贯煎功用中的一个方面而已,“滋养脾阴”才是一贯煎方的中心思想和病机实质,且其“益肝阴”亦根源于滋养脾阴的作用。
一贯煎与逍遥散都能疏肝理气,均可治肝郁气滞之胁痛。不同之处,逍遥散疏肝养血健脾的作用较强,主治肝郁血虚之胁痛,并伴有神疲食少等脾虚症状;一贯煎则滋养肝肾的作用较强,主治肝肾阴虚之胁痛,且见吞酸吐苦等肝气犯胃症状者。
一贯煎解决了肝阴不足、肝气郁结、肝阳上亢等诸多问题, 自然这些由肝所引发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故此方治疗范围和适应证范围比较广泛。
一贯煎现代常用于治疗:慢性肝炎、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肋间神经痛、神经官能症等辨证属阴虚气滞者。但同时,本方滋腻之味较多,故有停痰积饮,舌苔白腻,脉沉弦者,不宜使用。
病案王某,男,48岁,1998年10月12日初诊。主诉:胁痛2年。患者两胁疼痛,右侧为甚,伴有食少,腹胀乏力2年。曾服中、西药治疗,病情有所减轻。前日胁痛又明显加重而来门诊治疗。现两胁隐痛,右侧为甚,伴有口干口苦,两目干涩,心烦不寐,大便干燥难解,时有潮热。
查:形体消瘦,舌红少津,中心有裂纹,脉弦细而数。肝肿大,在胁下4厘米,有压痛,质较软,脾未触及,肝功能无明显变化。
诊断:胁痛(肝阴不足)。治以清热养阴,柔肝止痛。处方:沙参15克,生地15克,枸杞子12克,麦冬12克,当归9克,川楝子9克,黄连3克,女贞子12克,炒枣仁12克,旱莲草12克,菊花9克,火麻仁12克,生麦芽15克,生甘草3克。水煎服,每日1剂。
上方连服6剂,胁痛减轻,大便通畅,余症均有缓解,再用原方加减治疗,服药20余剂后肝脏缩小,在胁下1.5厘米,临床症状消失。
按:本例患者,由于病情缠绵失治,病程延长,正气必虚,诊见隐痛,两目干涩,口干口苦,时有潮热,舌红少津而中有裂纹,实为肝阴血亏虚,胁络、目窍失养,虚热內扰所致。阴血不足,血不养心,虚热内扰,心神不宁则见心烦不寐。
脉弦主肝,主痛,细脉为阴虚,数脉为有热,合之即为肝阴不足,虚热內炽之脉象。结合脉症辨析,证属肝阴不足,胁络形体失养。故采用具有养阴疏肝之一贯煎加味治疗,使肝之阴血充盛,肝络得养,木气条达而诸症消失。
一贯煎的来历。一贯煎为清代医家魏之琇所创制,魏之琇是清代医家,他精通医术,并以医济世,在当时颇负盛名。
魏之琇认为,肝阴不足,肝体失养导致肝用失常。当时有很多医家固守之前“肝无补法”的治肝理念,对于肝证病症往往沿用疏肝、泻肝之法。所谓“疏肝”即疏通肝中郁结之气,所谓的“泻肝”即泻肝中多余之火气。疏肝、泻肝是针对肝气郁结、肝阳上亢的调理举措。
魏之琇认为,对于肝气郁结、肝阳上亢,仅仅疏肝、泻肝并不是最佳良策。肝之所以出现这些问题,往往与肝体失养有关,所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需要滋养肝阴,使肝体得到濡养,进而使肝保持柔和之态势,则肝气不郁、肝阳不亢。
魏之琇曾说:“古来方书于此症殊无肯綮,无怪乎世之梦也,原其误人之始,只肝无补法四字,遂使千万生灵含冤泉壤。”这句话简单理解即为古书中对肝症的调理之法,从未有补法之说,后人因此被误导,于是让很多肝疾病人没有得到很好调理,甚至因此延误了病情。
在魏之琇看来,与其用辛散、苦寒的药物疏肝、泻肝让肝体更燥,不如滋肝补肝,使肝体得养。肝者,体阴而用阳,只要肝体得养,肝用也就会恢复正常。对于肝的问题,滋肝补肝是上策。
本着这样一个原则,针对当时肝症均为辛散、苦寒之药,更伤肝阴的弊端,魏之琇自拟了这首涵养肝阴的传世良方:“一贯煎”。一贯二字,即是一理贯穿之意,也正预示着他的一贯理念-滋肝是解决一切肝病的根本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