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顶部
创建时间:2023-10-27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养生 >> 健康养生

“阳”后把痰咳出来很重要!医生教您两个姿势,提高血氧、促进排痰!


咳痰,在我们平时的生活中司空见惯,而在此次新冠病毒感染的众多表现中,咳痰也是“出镜率”较高的症状之一。


咳痰,咳出来还好,如果咳不出来或咽下去,会对身体有伤害吗?



痰最好咳出来!


痰是我们呼吸道内生理或者病理性的分泌物。


在正常情况下气道粘膜每天会产生50~100毫升分泌物,以保持气道粘膜的湿润。


当呼吸道出现细菌、病毒、真菌等微生物感染时,气道粘液分泌物过多,就形成了痰液。


咳痰对于人体来说是一种保护机制。


因为,痰液能粘附气道内的有害物质、病原微生物的尸体等,通过咳嗽将这些有害物质咳出体外,可减少肺部感染的发生。


不过,很多时候,痰不是我们想吐就能吐出来的:对于很多身体比较虚弱的人来说,呼吸肌肉无力量,或是肺部感染很严重、痰多痰黏的时候,都可能会导致痰液不易咳出的问题。



不便咳痰时,把痰咽回去,对身体有伤害吗?


大多数情况下,吞咽痰液的伤害并不大。


因为健康人痰液中存活的病原菌很少,咽下去后进入胃内,由于胃里胃酸的酸性很强,病原菌很难生存下去,对人体的危害其实不大。


但如果感染的病原菌很强大,能耐受酸性胃液的腐蚀,或者患者本身胃酸的酸性较弱时,病原菌不能被及时杀灭,则可能有一定的扩大感染风险。


例如肺结核患者,痰液中含有大量存活的且生命力顽强的结核分支杆菌,一味吞咽可能会引起肠结核。


所以说,有痰我们还是应该尽量咳出来。


咳痰困难?趴下试一试


出现咳痰困难,我们可以在医师指导下使用一些可以帮助排痰的药物。


此外,体位引流排痰也是一种简单有效的排痰方法。


此方法操作简单——对于身体条件允许的人,可以趴在床上,抬高屁股、头低下,深吸气用力咳嗽,如身边有人辅助,可用空心掌从下往上拍打后背进行辅助排痰。


这个姿势可以将感染后有痰的部位放在比较高的位置,利用重力加上拍背振动促进痰液自然排出。


如果是年龄比较大的患者,一定要保护好,避免造成肌肉骨骼的拉伤。


具体的操作方法我们可以跟随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密云医院急诊科医生高巍学习一下↓↓↓



如果不能趴着,则可以借助两个枕头,利用侧卧的方式,辅助排痰↓↓↓



另外,我们还可以试着通过呼吸训练来排痰↓↓↓


1.取侧卧位或坐位,双手放于腹部两侧。


2.用鼻子缓慢吸气,用手感觉下胸廓及腹部两侧鼓起,再做鱼嘴状经口缓慢吐气,腹部内收。


(要点:尽可能地深吸气到最大限度,不能单纯地向外鼓肚子,应尽量让胸廓及肋骨向两侧扩张,然后尽可能缓慢吐气。) 


3.采取步骤2的姿势,等待痰液聚集上涌。(如果痰液没有聚集上涌,可反复进行)


4.用力吸气,然后屏气3~5秒,身体前倾,进行2~3次短促而有力的咳嗽。


咳嗽时收缩腹肌,用力将肺部深处的痰液排出。



提示:


1.老年患者的身体基础不是很好,不要屏气。


2.排痰动作应量力而行,太多次或太深的呼吸,会导致体内二氧化碳下降,引起头晕眼花等症状,建议每天2~3次,每次时间控制在20分钟内。



穴位排痰法


除了上述方法,大家还可以尝试按摩穴位帮助祛痰。下面就为大家介绍5个“祛痰穴”。


01天突穴


定位:天突穴位于人体颈部,当前正中线上,两锁骨中间,胸骨上窝中央。


111.png


方法:拇指垂直于穴位按揉,以出现酸胀感为宜。每次按压要持续5~8秒钟,按压10~20次。


02水突穴


定位:水突穴位于喉结旁,胸锁乳突肌前缘,颈总动脉搏动位置下一横指处。


222.png


方法:以大拇指按住水突穴,然后拨按穴位周围的痰结,每次拨按1~3分钟。


03云门穴


定位:云门穴在胸前壁外上方,肩胛骨喙突上方,前正中线旁开6寸,身体左右各一,位于锁骨下窝凹陷处。


333.png


方法:用双手拇指指腹分别按揉同侧的云门穴,并做环转运动,每次按摩3分钟,每日2次。


04丰隆穴


定位:丰隆穴位于腿的外侧,膝眼和外踝连线中点,距胫骨前缘约两指宽处。


444.png


方法:用大拇指点按丰隆穴1分钟,然后沿顺时针揉丰隆穴2分钟,最后用大拇指沿丰隆穴向下单方向搓2分钟即可。


05肺俞穴


定位:位于第三胸椎棘突旁开1.5寸。取穴时,一般采用正坐或俯卧姿势,肺俞穴位于人体的背部,当第三胸椎棘突下,左右旁开二指宽处。


555.png


方法:被按摩者趴在床上,家属将两手拇指指腹放在两侧肺俞穴上,逐渐用力下压,按而揉之,使穴位处产生酸麻胀重的感觉。再用大鱼际紧贴于肺俞穴,稍用力下压,来回摩擦热穴位,如此反复操作3~5分钟,每日1次。



< 前一个:手上有一个很灵的止咳点,5分钟见效,阳后期很需要
> 后一个:有痰但咳嗽不出来?讲一个理气化痰、兼可止咳的药方
Copyright © 2022 中医药协会 All Rights Reserved.  ICP12345678  XML地图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在线留言

扫码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