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顶部
创建时间:2023-03-21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养生 >> 健康养生

新的疫情有可能到来,我们还是要做好准备!

对于2023年,《内经》上有明确预言:“凡此阳明司天之政,气化运行后天,天气急,地气明,阳专其令,炎暑大行,物燥以坚,淳风乃治,风燥横运,流于气交……二之气,阳乃布,民乃舒,物乃生荣,厉大至,民善暴死。”二之气指的是3月20日至5月21日,就在眼前。

至于首发的地点,《内经》上也有说明:“癸卯岁,上阳明金,中少徴火运,下少阴火,寒化雨化胜复同,所谓邪气化日也,灾九宫。九宫指的是中国正南方,发生在广东的可能性比较大。
从《内经》预言来看,它应该比2003年的非典更严重。2003年的预言只是说温厉大行,而2023年的预言则说“厉大至,民善暴死。”这就意味着这场传染病是烈性传染病,如果不注意,很可能会短时间要人命。
当然,这并不是说一定会发生传染病。因为疫情的产生有两个条件,缺一不可的。一个是传染源,一个是当时的气候适合病毒传播。《内经》只是告诉我们,在2023年二之气,这时的气候非常适合一种新病毒的传播,如果再有传染源头,才会一传十,十传百,百传千,千传万,迅速形成大的疫情。而传染源是很难防范的,毕竟自然界有各种各样的病毒,有很多机会被带到我们人类的生存空间,比如,鸟类将病毒带出来。
既然《内经》上有明确预言,我们就不得不防。由于这种传染病是烈性的,短时间可能会要人命。因此,第一时间发现至关重要,这有利于我们迅速封锁疫情源头,避免疫情的扩大。尤其是在中国南方,要建立一种机制,一旦发现死亡案例,就迅速查明原因,如果是传染病,就立马查传染源,把疫情控制在最小范围内。

很多人可能会问,这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传染病呢?我们可以从2023年二之气的气候特点来判断,因为它适合某种病毒传播,说明它和气候之间有一定的对应性。二之气的气候特点是,主气少阴君火,客气少阳相火。从君火和相火两者齐发来看,它一定是某种炎症。有可能和肺炎有关,也有可能和大肠有关。
从预言来看,这种传染病是烈性传染病,会迅速要人命。而在所有能够快速致人死地的传染病来看,它最有可能的只有一个,那就是腹泻,它就和大肠有关。腹泻在所有致死原因的传染病中,排在第一位,它是最可能短时间要人命的。因为腹泻丧失的不仅仅是水,还有各种电解质,它会造成人体乏力,心悸,心律失常,甚至危害生命。根据临床估计,像腹泻等引起的心梗、心肌炎等心脏类疾病的死亡率也高达到70%-80%。
如果真的如我们推理所得,那么所有人面对这种病就不能掉以轻心,千万不要以为只是简单的拉稀,如果不能够及时处理,真的可能会短时间要人命的。
这样的例子早已举不胜举。比如:
一位24岁小伙发热伴腹泻三天,病情严重引发了两次心脏骤停,最终到医院经过心肺复苏,及时抢救,最终才挽回一条命……
一位32岁的女士吃错东西,拉肚子3天,拉得一点力气都没有,精神疲软,面色黄暗,胸口发闷,到医院检查是急性心肌炎,十分危险,当即被送入抢救室、ICU紧急急救。
一位65岁的男子因为吃了过期绿豆糕后出现上腹痛和腹泻,仅仅12小时后,该男子就因为室颤导致心律失常而丧失生命。
山东淄博一位56岁女子拉肚子,从入院到死亡只有1天的时间!先是上吐下泻、腹痛,一天后腹泻更加严重,同时伴有胸闷憋喘,家人急忙将她送到医院就诊,后病情加重转入ICU。期间王女士病情持续恶化,并发生室颤等严重心率失常。经过一天的积极抢救,还是没能救回她的性命。
现在就有一种
诺如病毒,它就可以引起病毒性腹泻,它发病急、传播速度快、涉及范围广。现在害怕的是这种病毒变异出一种更厉害的病毒,这才是我们真正要防范的重点。
到底该怎样防范呢?
第一,一定要第一时间发现症状,就第一时间治疗,千万不要不当回事!
它的主要特点就是不明原因诱发,发病突然。主要症状就是呕吐和腹泻,可伴有恶心、发热和腹痛。儿童病毒以呕吐为主,成人多为腹泻,24小时内腹泻4~8次,粪便为稀水便或水样便,无粘液脓血。此外,有些感染者也可见头痛、寒颤和肌肉痛等症状,严重者可出现脱水症状。
第二,发病马上就要对症治疗,不要耽搁。
那么在中医学上,到底该怎么治呢?从发病时间来看,它既有君火克金,又有相火克金,在治疗上就是要君火和相火一会清。在这里有一个专门治疗这种疾病的经方,它就是
葛根苓连汤。它出自著名的中医古籍、张仲景所著的《伤寒论》,用来治疗湿热所致的腹泻和痢疾。
从葛根芩连汤的组成来讲,葛根、黄芩、黄连以清热利湿为主,并能升清止泻。
具体方子:葛根15g,炙甘草6g,黄芩9g, 黄连9g。

这个经方有中成药,葛根苓连颗粒,大量也可以选购。
真的希望我们中国能够躲过这次疫情,尤其是这次发病的重点在中国南方,那么广东的朋友要密切重视了!


< 前一个:徐文兵:为什么春天最好别穿紧身衣?
> 后一个:这三个年龄衰老会加速!想要老得慢一点,快试试这7个“防老剂”
Copyright © 2022 中医药协会 All Rights Reserved.  ICP12345678  XML地图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在线留言

扫码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