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顶部
创建时间:2023-10-28当前位置: 首页 >> 修身养性 >> 自我升华

王阳明留给后人关于“心静”的两样法宝

1.png

“人们之所以领悟不到宇宙的秘密,是因为他们习惯于将自己桎梏在眼见为实的牢笼里,不允许自己尽情想象,大胆假设,从而掩盖了直觉的光芒。”

人类史上有两种哲学家,一种是不停奔走,向各种各样的人和物请教、传播自己的学说,比如柏拉图。

另一种是不喜欢走远路,只是安静地坐着,从自己心坎上说起,比如中国理学的大师们,王阳明也是其中之一。

我们都知道,想让自己忙碌多年的心静下来其实很难。所以静坐有很多门道。

做好这三件事后,王阳明说:

教人为学,不可执一偏。初学时心猿意马,拴缚不定,其所思虑,多是人欲一边。故且教之静坐,息思虑。


久之,俟其心意稍定,只悬空静守,如枯木死灰,亦无用,须教他省察克治……


将好色、好货、好名等私,逐一搜寻出来……才有一念萌动,即与克去,斩钉截铁,不可姑容与他方便。

王阳明要人静坐有两个步骤,第一步是“息思虑”,也就是让自己的心进入空寂境界。

为了“让心空”,佛家和道家会念口诀,儒家没有口诀,但“天人合一”“阴阳变易”“贵和尚中”“知行合一”都是最好的口诀,念口诀时须念念相随连绵不断。

如此可取得以一念代替万念的作用,时间一久,自然入静。

如果仅停留在此,那就是枯禅,所以有第二步“省察克治”。

先省察哪些是私欲,良知会干脆地告诉你答案:好色、好货、好名都是私欲。

然后是克治,以前有这些私欲不要紧,现在我就把它灭了,斩钉截铁,绝不姑息。

当然,不能总盯着这些私欲不放,还要想天理。尧舜气象,仁、义、礼、智、良知,这都是天理。

在脑海中不停地过这些画面,时间一久,心胸自是廓然大公,有浩然之气贯注其中。个中妙不可言,只能是实践者才能知道。

大部分讲心学“静坐”的人,都在此留步。

他们认为静坐无非就是这两个步骤,王阳明则认为,这两个步骤中必须要有两件宝物保驾护航,否则,静坐要么成为枯禅,要么不如不坐。

这两件宝物就是“诚意”和“谨独”。

诚意,就是正念头,诚实地践行良知给你的答案,一个念头出现,良知自然知道好坏,好的保留,坏的去掉,这就是诚意。

王阳明说,诚意就是“如好好色,如恶恶臭”。喜欢善如喜欢美色,厌恶恶如厌恶恶臭一样!

听上去简单,做起来实在难。比如一念虽知好坏,然不知不觉就流走了。

我们知道不义之财是坏的,可有时候却经不住诱惑去取了。

一旦取了,这就不是“好善恶恶”的心了。正是因为我们总不诚,所以王阳明才大力提倡“诚意”:

惟天下之大诚,能立天下之大本。

在静坐中,我们揪出一个私欲,马上就克掉它,这就是诚意;如果我们揪出一个私欲,却姑息它,甚至不想克掉它,这就不是诚意了。那我们的静坐也就失去了意义。

谨独就是慎独,原意是,即使自己一个人的时候也要注重自己的行为,严于自律,我们静坐时就是谨独时。在王阳明这里,谨独其实就是自我管理。

自我管理包含了诸多要素,王阳明说,静坐时只要把这些要素一一排列,就是谨独了。

第一是分析,我有什么私欲;

第二是目标,我要通过什么手段克掉这些私欲;

第三是信心,我要坚信自己能克掉这些私欲;

第四是毅力,必须具备强大的意志力,一日不成就两日,两日不成就三日,不可半途而废;

第五是心态,在克私欲的过程中保持良好的心态,不能为克而克,更不能想克掉私欲的目的,一旦有这种心态,就是新的私欲了;

第六是学习,所谓学习只是通过各种手段光明自己的良知,以良知的巨大力量来帮助自己完成自我管理;

第七是检验,当你确定自己把私欲克掉后,要去实践中检验;第八是反思,我为何会有这种私欲,这一私欲产生的基础是什么。

你只有反思到位,才不会再犯同一错误。

如果在静坐过程中没有诚意和谨独,那不坐也罢。

如果一个人不能通过静坐诚意和谨独,那他就无法光明良知,自然不能知行合一。

这样的人就会失去自我,随波逐流,永不可能获取成功。

由上面的论述,我们可以确信学习阳明心学的关系链:立志—谨独—意诚—知行合一—良知。

意思是:我们先立个真切为善之志,专心致志于此,然后从谨独处下功夫,就是自我管理,久之自见意诚境界。

只要你意诚了,自然会认识到知行合一的本意。

认识到知行合一的本意,自然而然就悟到了自己的良知本体。悟到自己良知是怎么回事,天下事也就了然于胸了!


< 前一个:人有德行,必有福气
> 后一个:祝福他人,也是一种疗愈的能量
Copyright © 2022 中医药协会 All Rights Reserved.  ICP12345678  XML地图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在线留言

扫码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