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顶部
创建时间:2023-11-04当前位置: 首页 >> 学习园地 >> 中医知识

伤寒圆运动:柴胡剂与阴旦汤阳旦汤


“弘景曰:阳旦者,升阳之方……阴旦者,扶阴之方……青龙者,宣发之方……白虎者,收重之方……朱鸟者,清滋之方……玄武者,温渗之方……此六方者,为六合之正精……神明之剂也。张机撰《伤寒论》,避道家之称,故其方皆非正名也……”以上引文出自《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


引文中出现了一个重要的称谓——“六合”。什么叫六合?古人把上下和东西南北四方称为六合,即天地四方的意思,泛指天下或宇宙。贾谊《过秦论》中就有“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六合”的句子。李白《古风》诗中也有“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一句。


这六类方子分别代表“六合”之一,看来非常重要,文中称之为“神明之剂”。先把阳旦、阴旦放下不表,我们先来看看其他四方之“正精”。


青龙者,宣发之方,以麻黄为主;

白虎者,收重之方,以石膏为主;

朱鸟者,清滋之方,以鸡子黄为主;

玄武者,温渗之方,以附子为主。


东方青龙,西方白虎,南方朱雀,北方玄武。结合《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的书名,引入古代脏腑方位的概念,来看这“四神”方,就不是平面的,而是立体的了——人体之内,左为肝木、居东方、主宣发;上为心火、居南方、主清滋(清滋是辅行诀中的原话,用的方是黄连阿胶汤类);右为肺金、居西方、主收重;下为肾水、居北方、主温渗。

四神变得立体了,下与左温升,上与右清降,如果能画一幅图出来,大家就能看到一幅如环无端的顺时针的“圆运动”图。


上下和东西南北四方称为六合。我们脑海中是否能出现一个陀螺的样子呢?中间的支点和手捻的地方,是上下,陀螺的边是东西南北四方的“圆运动”。


在人体内,东西南北的运动变成了立体的顺时针的“圆运动”图。之前的上下构成的陀螺的中轴呢?实际上应该是上中下构成的中轴。在人体内也就变成了“前中后”中轴。


我们需要在脑海中建立起一个模型——自行车中轴和轮盘组合的模型。轮盘的运动是青龙、朱雀、白虎、玄武四神推动的“圆运动”。中轴同步和谐地运行着,中轴的运行靠两个相反相成的力来推动:一个是升的力,一个是降的力。(如图所示)


1.jpg



阳旦推动的是让脚蹬子向上的力。

阴旦发挥的是让脚蹬子向下的力。

这就是笔者在专栏前两篇文章中反复和大家讨论的阴的本质涵义的意义所在。

这两个脚蹬子看似用力方向相反,实质上在一同作用于中轴,让中轴和四周的圆运动形成互相促进的良性循环。


“阴旦者,扶阴之方,以柴胡为主。”


能明白“扶阴”的含义类似于秋冬养阴中的“养阴”,是顺应沉降(收藏)的意思,柴胡类方的核心功效就容易理解了。给人体的中轴顺时针运动源源不断地输送“降”的力量,就是柴胡类方的含义。


在《伤寒论》中,谈到柴胡类方证时有“邪高”的论述,谈到治疗机理时有“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的论述。合起来理解就是:邪热郁结于隔上,导致气血不通,柴胡类方作用于中使结于上之不降者降,于是恢复了人体整体的圆运动。

由于根本的作用点在中轴,所以为什么阳旦汤、阴旦汤应用比较广泛,就容易得到合理的解释了。


【补充】阳旦汤、阴旦汤


所谓古佚“经方”,是指汉代以前医方的统称。在《汉书·艺文志·方技略》中曾专门就“经方”涵义作过论述,并收载了“经方”类著作十一种,274卷。它们均是西汉以前的医学方书,但早已全部亡佚。张仲景等人医书中虽引录了一些古“经方”的佚文,但缺漏颇多。现通过敦煌出土的古医书卷子本《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发现了不少久己失传的古代“经方”,其中就包括“阴、阳旦汤”。这就为争论已久,悬而未决的“阴、阳旦汤”遗案的解决开辟了一条通路。


在《辅行诀》未发现之前,认为阴阳旦汤有三个,即阳旦汤、阴旦汤、正阳旦汤。《辅行诀》出土之后,这一古佚经方才露出其庐山真面目,即阴、阳旦汤共有五个,他们是:


1.小阳旦汤:治天行,发热,自汗出而恶风,鼻鸣干呕者。其方由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生姜二两(切),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等五味药物组成。


2.小阴旦汤:治天行,身热,汗出,头目痛,腹中痛,干呕,下痢者,其方由黄芩三两,芍药三两,生姜二两(切),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5味药物组成。


3.大阳旦汤:治凡病汗出不止,气息慑慑,身劳力怯,恶风凉,腹中拘急,不欲饮食,皆宜此方。若脉虚大者,为更切证也。其方由黄芪五两,人参、桂枝、生姜各三两,甘草(炙)二两,芍药六两,大枣十二枚,饴一升8味药物组成。


4.大阴旦汤:治凡病头目眩晕,咽中干,每喜干呕,食不下,心中烦满,胸胁支痛,往来寒热方。其方由柴胡八两,人参、黄芩、生姜各三两,甘草(炙)二两,芍药四两,大枣十二枚,半夏一升(洗)8味药物组成。


5.正阳旦汤:若治虚劳里急者,正阳旦汤主之。其方由小阳旦汤加饴糖一升组成。



< 前一个:六法通治四十二类病
> 后一个:临证经方用法精华总结!!!
Copyright © 2022 中医药协会 All Rights Reserved.  ICP12345678  XML地图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在线留言

扫码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