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顶部
创建时间:2023-11-04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养生 >> 秘方偏方

家父传授给我的奇方妙药,治疗数十位病人,均获显著疗效,随访无复发

家父传给我的治尿血验方有奇效

小便带血为尿血。引起尿血的原因很多,除了泌尿系统疾病如泌尿道结石、肾结核、泌尿系肿瘤等病症外,尚有全身性疾病,如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等,此外尚可见于剧烈运动、劳累后所引起的运动性尿血。
主治:尿血症。
配方及用法:生地50克,茯苓30克,丹皮12克,泽泻15克,白芍20克,旱莲草25克,黄柏10克,阿胶15克(煎药去渣取汁,文火煎阿胶),滑石20克,白芧根20克,甘草6克。水煎服,日服1剂,连服4剂。
疗效:治疗尿血症24例,服药3剂愈者14例,服药4例愈者8例,服药6剂愈者2例。
本方是家父梁燕楼(名老中医)传授的验方,用于治疗尿血症患者24人,均获显著疗效,随访2年无复发。


消失的卵巢囊肿

一女,在四十八岁时的几月内忽然出现月经量特多,经期右下腹部疼痛,自感左侧少腹部有一肿块,彩超诊断为左侧卵巢囊肿,当时她的病情是:面色萎黄,情绪抑郁,精神欠佳,头目眩晕,四肢冰冷,腹满,口唇干燥而不欲饮,舌淡苔薄,脉沉细,我认为是血虚寒凝之证,故让其服用温经汤温经通络,行气消坚加三七粉止血活血生血而不留瘀,桂枝12g    赤白芍各20g    当归12g   吴茱萸15g    川芎6g     生姜15g    清水半夏20g     丹皮10g     麦冬12g     人参10g    炙甘草12g       阿胶20g      三七粉20g随汤药分三次冲服。

     服药五剂,血止,头眩晕腹满等症已除,服药十五剂,体力恢复,精神倍增,四肢已转温,一切恢复如初,后经医院彩超检查,囊肿消失,建议停药。


不传秘方: 病态窦房结综合症特效验方益心温阳汤

秘方:桂枝20g,太子参20g,麦冬10g,玉竹15g,丹参30g,川芎15g,生黄芪30g,甘松6g,苦参10g,细辛5g,炙甘草10g。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加水适量,头煎六十分钟,二煎四十分钟,两次煎液合并混匀,分早晚各服一次服用。

    方解:桂枝是气分药,又是血分药,既能解表,又能和营,既能化气通阳,又能通络止痛,还能降逆平冲。  本方主治病态窦房结综合症引起的心动过缓患者。证属心阳不振,心脉痹闭者。临床应用本方治疗多例,疗效独特显著。随访多年未见复发。


瘀阻型黄疸特效验方赤芍杏仁汤

秘方:杏仁15g,滑石15g,薏苡仁30g,茵陈30g,黄芩15g,白豆蔻15g,葛根30g,丹参30g,石菖蒲15g,泽泻30g,香橼15g,车前草15g,升麻6g,木香9g,赤芍60g。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加水适量,头煎六十分钟,二煎四十分钟,两次煎液合并混匀,分两至三次服用。

方解:本方具有清热凉血,散瘀止痛,清泻肝火之功。适用于温毒发斑、血热吐衄、血崩、血淋、目赤肿痛患者。赤芍有降低门脉压作与消退黄疸作用。临床应用本方治疗多例,疗效显著。随访多年未见复发。


过敏性鼻炎特效验方白芍汤

秘方:苦杏仁、浙贝母、桑白皮各12g,牡丹皮15g,天竺黄、焦栀子、陈皮各12g,鲜芦根30g,僵蚕、地龙各12g,穿山龙20g,生白芍30g,甘草6g。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加水适量,头煎六十分钟,二煎四十分钟,两次煎液合并混匀,分早晚各服一次服用。

   病例:某男,49岁,干部。过敏性鼻炎史两年余。症见咳嗽,鼻涕稠白,舌淡红,苔白腻,脉细。临床应用本方治疗,服用七剂后,无鼻塞流涕,无咳嗽,诸症渐除,告痊愈。


不传秘方: 冠心病心痛特效验方龟甲汤

秘方:生龟甲30g,怀牛膝20g,生地黄30g,丹参30g,赤芍30g,红花10g,桃仁10g,檀香10g,蒲黄10g,五灵脂10g,瓜蒌20g,苦参20g。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加水适量,头煎六十分钟,二煎四十分钟,两次煎液合并混匀,取汁四百毫升,分早晚各服一次服用。

方解:  本方具有通补阴维,交通心肾,活血逐痹之功。主治冠心病供血不足患者。临床应用本方治疗多例,疗效独特显著。随访多年未见复发。

二参汤治疗遗精、滑精

组成:元参30克,沙参30克,寸冬15克,锁阳15克。

主治:遗精日久,阴精亏损。

用法:水煎服,日1剂。梦遗者加黄柏6~10克;滑精者加肉桂3~6克。

案例: 高××,35岁。1986年10月就诊,患遗精病年余,遗时无梦,严重时白天也遗,不能自控,甚为苦恼。身体消瘦,面颊凹陷,精神不振,站立行走哈腰头倾,一派虚象;脉沉细数,苔薄舌质微红。基础方加肉桂6克。3剂显效,10余剂基本痊愈、食欲渐增,体力有所恢复。



< 前一个:民间手抄秘方验方集,两万字真传,长文秘方绝招,请收藏
> 后一个:收集于一老医生的毕生祖传方,有些从未听说,令人耳目一新
Copyright © 2022 中医药协会 All Rights Reserved.  ICP12345678  XML地图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在线留言

扫码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