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启廷,男,1934年出生,江苏省铜山县人。现任山东省临沂市中医医院主任中医师,山东省中医药大学兼职教授。全国第三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山东省名中医。连续9年被评为临沂市科技拔尖人才。
从医近60年,学识渊博,临床经验丰富。诊病殚精竭虑,辨证入微,疗效卓著,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医疗特点。获得省市级科研成果奖12项,主编医学著作12部,曾在省级以上杂志发表学术论文120多篇。
组成 附子10克,人参10克,桂枝15克,茯苓30克,麻黄10克,细辛3克,苦参15克,甘草10克。
功效 益气健脾,温阳化湿。
主治 缓慢性心律失常并早搏。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先煎附子、人参,煮沸2小时后再纳入其他药物,煎3汁混合,分4次服,每饭后和晚上睡觉前各服1次。
方解 本病属中医学惊悸、怔忡范畴。多由素体虚弱,复感外邪所致。临床以胸闷,气短,心悸,畏寒怕冷,舌淡苔白,脉沉结细等虚寒证为主。病机为寒湿阻遏,心窍闭塞,以致心阳不振,鼓动无力而心律紊乱,脉率缓慢。方中附子为温补回阳之要药,大补元阳,能振奋心阳而逐寒外出;人参为补气固脱之要药,大补元气,为益气养血之峻补剂,脾肺气足,则一身之气皆旺,心脉才能鼓动有力;桂枝、茯苓助阳化湿行水,专治水气凌心,湿阻心窍;麻黄、细辛为驱寒之要药,配合益气温阳化湿之剂,增强驱寒外出之力,并对血管有收缩作用,有助于提高心率;苦参燥湿祛浊,药理研究表明,苦参善于纠正和改善心律失常;甘草调和药性。诸药合用,能益气健脾,温化水湿,使脾健,湿化,窍通而病愈。
加减 心虚胆怯者,加酸枣仁15克,琥珀5克;心脾两虚者,加黄芪20克,龙眼肉12克;心血瘀阻者,加川芎12克,丹参15克;水气凌心者,加干姜12克,白术12克;心阳虚弱者,重用桂枝、附子。
蝉衣莱菔汤
尹常健,男,1950年出生。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第四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现任山东中医药学会副会长、山东中医药学会肝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教育部重点学科建设单位中医内科学学科带头人。
先后承担国家“十一五”重大科技专项课题,主持省“十五”、“十一五”中医药攻关课题,获省部级科技成果奖6项,出版学术著作17部,发表学术论文60篇。
组成 净蝉衣9克,炒莱菔子15克,车前子30克(包),大腹皮15克,冬瓜皮15克,王不留行12克,砂仁9克,黑、白牵牛子各3克,水红花子15克,郁李仁15克,豆蔻9克,玉米须30克为引。
功效 行气利水。
主治 肝硬化腹水,气滞湿阻证,症见腹大胀急,叩之如鼓,两胁胀痛,嗳气或得矢气后稍舒,小便不利,烦躁易怒,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紧或弦滑。
用法 水煎2次共对为400~500ml,早晚2次或早、中、晚3次温服。每服6天停1天,1个月为1疗程。
方解 肝硬化腹水为临床常见疑难病症之一,以腹膨胀如鼓,青筋暴露,面及皮色黄或黧黑为主要临床特征,属于祖国医学“臌胀”的范畴。水液代谢与正常运行赖气机升降与条达,气行则湿亦随之而行。气滞而不行则清气不升,浊气不降,经脉受阻,则水湿因之而阻,停蓄于肠胃之间,渐成臌胀之证。气胀则胀急,叩之如鼓,肝气郁滞则两胁胀痛、烦躁。嗳气或得矢气后气机稍畅,则稍感舒快。方中净蝉衣味甘、咸,性寒,能宣肺气以通调水道。各家本草中均未对其有“利小便”的记载,唯张锡纯述及“为其不饮食而时有小便,故又善利小便”。证之临床,确有验效。炒莱菔子味辛、甘,性平,功效消食除胀、降气化痰,与蝉衣共为君药。车前子味甘,性寒,善利水消肿;大腹皮味辛,性微温,可下气宽中,利水消肿;王不留行味苦,性平,既能消肿利水,又可活血通经;黑、白牵牛子,味苦,性寒,功能泻下逐水,杀虫消积;冬瓜皮味甘,性寒,可清热,利水,消肿;水红花子味咸,性凉,有活血消积,健脾利湿,清热解毒之功效。以上六味药共为臣药,行气利水之力尤宏。佐助以郁李仁既能利水消胀,又能润肠通便,兼有养阴之效,使利水而不伤阴。砂仁与豆蔻相须为用,亦为佐药,功能化湿行气,温中止呕,对于肝病中常见的纳呆、腹胀、呕恶之症用之尤佳。 同时还可顾护胃气,缓解其他药物对胃肠道的不良反应。玉米须味甘、淡,性平,归肾、肝、胆经,既能引诸药直达病所,又能利胆退黄,利尿消肿,止血,为佐药兼使药。综观全方,众多利水药物配以芳香行气之品,使肝气疏,脾气健,肺气畅,则气得行,水得利,腹水消,诸症缓解。
加减 齿衄、鼻衄者,加三七粉3克冲服;黄疸者,加茵陈15克,田基黄30克;小腹胀甚者,加沉香6克。
柴附饮
杨牧祥,男,1940年出生。1962年毕业于天津中医学院,现任河北医科大学中医学院博士生导师、教授、主任医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第二、三、四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河北省首届十二大名中医。
从事医、教、研至今近50载,临床经验丰富,擅于舌诊,长于内科,尤擅治慢性肺病和胃病等疑难杂症,法严、方活、效著。发表学术论文210篇;主编或参编出版医学著作51部;荣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及教学成果奖15项,其中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12项。
组成 柴胡10克,香附10克,川楝子10克,延胡索10克,炒白术15克,茯苓10克,炙甘草15克,黄连10克,陈皮10克,枳壳10克,炙枇杷叶15克,姜半夏10克,姜竹茹10克。
功效 疏肝利胆,健脾益气,和胃降逆。
主治 胆汁反流性胃炎,症见脘胁胀痛,口苦恶心,呕吐胆汁,嗳气吞酸,神疲乏力,食少便溏,舌淡红,苔白略腻,脉弦细。
用法 每日1剂,水煎服。连煎2次,药液混合,分2次温服。
方解 胆汁反流性胃炎属于中医学“胃痛”、“嘈杂”、“嗳气”、“泛酸”等病证范畴。本病病位在胃,与肝、胆、脾等脏腑功能失调密切相关,主要病机为肝胆气郁,脾虚失运,胃失和降,故以疏肝利胆,健脾益气,和胃降逆为主要治法。方中柴胡疏肝利胆,理气解郁,故为君药;香附、川楝子、延胡索理气止痛,并增强柴胡疏肝解郁之力,故为臣药;炒白术、茯苓、炙甘草健脾益气,与疏肝理气之剂相伍,以达扶土抑木之功效,黄连能清解肝胆郁热,共为佐药;陈皮、枳壳理气和胃,炙枇杷叶、姜半夏、姜竹茹降逆止呕,四药共为使药。诸药相伍,共奏疏肝利胆,健脾益气,和胃降逆之功效。经多年临床验证,每获良效。
加减 脘腹胀痛,连及胁肋,气郁较甚者,酌加香橼、佛手、青皮;口苦心烦,急躁易怒,肝郁化火者,酌加龙胆草、栀子;腹部胀满,大便秘结,腑气不通者,酌加瓜蒌仁、火麻仁、郁李仁;失眠多梦,心神不安者,减茯苓,酌加茯神、合欢皮、合欢花、夜交藤;泛酸较剧者,酌加煅瓦楞子、乌贼骨;嗳气不止,呃逆频频,胃气上逆者,酌加丁香、柿蒂、旋覆花;神疲乏力,腹胀便溏,脾气亏虚者,酌加炒扁豆、炒山药、炒薏苡仁;脘腹重坠,甚或脱肛,中气下陷者,酌加炙黄芪、升麻;脘腹冷痛,黎明泄泻,泻后痛减,脾肾阳虚者,酌加补骨脂、吴茱萸、五味子、肉豆蔻。
柔肝熄风定眩汤
刘玉洁,女,汉族,1954年出生于河北省乐亭县。1979年毕业于河北医学院中医系。 现任华北煤炭医学院中医内科硕士研究生导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五”、“十一五”重点专科心血管科学科带头人、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河北省首届名中医。现任中华中医药学会心病分会常务委员、河北省中医药学会常务理事。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致力于心脑血管病的研究,并有自己独特的见解。根据金元医家张洁古所论:“运气不齐,古今异轨,古方今病,不相能也”的观点,依据当今社会饮食结构和快节奏的生活方式,提出了中风病多发于痰的病理机制,自拟益气通脉化痰系列方药治疗中风病,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在心血管病的治疗上,师古而不泥古,创制了系列方药。特别是对于老年冠心病,提出慎破瘀,善扶正,注意保护心气的观点。总结发表省级以上学术论文60余篇,参编著作7部。完成12项国家及省市科研成果,分别获一、二、三等奖,目前有4项科研被省市立项。
组成:当归10克,白芍10克,枸杞子15克,菊花30克,天麻15克,钩藤18克,僵蚕15克,地龙15克,葛根24克,川牛膝15克。
功效:柔肝熄风定眩。
主治:肝肾不足,肝风内动之眩晕。症见头晕目眩,耳鸣如蝉,目涩视蒙,腰膝酸软,心烦健忘,夜寐不安,肢体麻木,纳食尚可,大便略干。舌质嫩红少苔,脉弦细。
用法:每日1剂,清水浸泡30分钟后连续煎煮2次,共取汁400毫升,分早晚饭后1小时服用。
方解:眩晕一症,临床多见于中老年人。人年过四十,阴气自半,因而肝肾不足者居多。肝藏血,肾藏精,肝肾同源。肝肾不足,虚风内动,上扰清窍则发眩晕。方中当归、白芍、枸杞子养血柔肝补肾为君药,取肝肾同源之意也;菊花平肝抑阳,清肝明目,配枸杞子以增滋补肝肾,益阴明目之效,为臣药;天麻、钩藤平肝熄风定眩,僵蚕、地龙熄风通络为佐药;川牛膝滋补肾阴,活血通络,又可引肝风下行,葛根舒缓筋脉,配牛膝升降相因,二药为使。全方共奏柔肝熄风定眩之功。
加减:偏于阴虚内热者,加女贞子、旱莲草、知母、黄柏,滋阴补肾以清虚热;夜寐不安较重者,加炒枣仁、夜交藤,养血安神;耳鸣较重者,加石菖蒲、远志、生龙骨、生牡蛎、磁石以开窍,重镇安神。
运脾逐湿汤
罗艳,女, 1959年生于辽宁本溪市。1983年毕业于辽宁中医药大学,现任辽宁省本溪市中医研究所副所长、主任医师。为全国首批200名优秀中医临床人才、辽宁省名中医。担任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糖尿病专业委员会理事、辽宁省中医药学会糖尿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获市劳动模范、省“五一”劳动奖章、本溪市十佳医生、本溪市自然学科带头人、本溪市首届名中医称号。
擅治糖尿病及其并发症、高血压、冠心病、血脂异常等代谢疾病,研制系列中药运脾逐湿丸,疏肝、健脾、益肾、益气降糖丸等系列院内制剂,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疗效显著。主持研究了《糖脂平干预糖调节受损临床研究》、《系列中药干预糖耐量异常临床研究》课题,获本溪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发表论文20余篇。
组成:半夏10克,黄芩10克,黄连10克,党参15克,干姜8克,炙甘草6克,白术10克,苍术10克,佩兰15克,鬼箭羽15克,荔枝核15克。
功效:运脾逐湿,升清降浊。
主治:代谢综合征。症见形体肥胖,四肢酸沉,倦怠乏力,困倦嗜卧,胸脘痞闷,口渴但不欲饮,口中黏涎,便黏而不畅。舌质淡,苔厚腻,脉滑软或滑数。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
方解:代谢综合征包括形体肥胖、血脂异常、高血压、血糖调节异常等多种代谢异常,肥胖是其基础病变,其内在机制是胰岛素抵抗,后果是引起心血管疾病和2型糖尿病。《内经》将此类疾病称为“脾瘅”,《素问·奇病论》云:“……此五气之溢也,名曰:‘脾瘅’。”说明脾瘅之成因是五谷之气过盛溢出而形成。论及机理时又云:“……夫五味入口,藏于胃,脾为之行其精气,津液在脾,故令口干也,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说明脾瘅是由于进食过多肥甘厚味,超过了脾的运化功能,导致脾胃气机郁遏,使水谷精微难以转输,堆积体内,蕴而化热而成。现代人少动且饮食壅腻,易致痰浊壅滞体内形成脾瘅。故脾气郁遏,痰浊蕴热为其基本病机。脾瘅的治疗在于“除陈气”,陈气即甘肥酿成之陈腐之气。
运脾逐湿汤由半夏泻心汤去大枣,加苍术、白术、佩兰、荔枝核、鬼箭羽组成。中焦是阴阳升降之交通要道,半夏泻心汤辛开苦降、交通上下,使中焦道路通畅,恢复中焦正常的升降功能。 方中半夏、干姜辛散温通,可助脾气上升;黄芩、黄连苦寒清热燥湿,使胃热下行;脾气虚,运化不及,用人参、炙甘草健脾运,和中气,以恢复中焦正常的升清降浊功能,则痰浊自除。去大枣之甘壅,加苍术、白术、佩兰以增强健脾利湿之功,荔枝核、鬼箭羽行气活血,调畅气机以助气化。
加减:饥饿明显,进食量偏多者加玉竹、黄精、熟地以滋脾、胃、肾之阴,且此类滋阴药黏腻碍胃能影响食欲;血糖升高者加玄参、苍术、黄芪、山药,以增强健脾运湿,滋阴降糖之效;头晕目眩,头胀头痛者加天麻、钩藤、决明子以平肝潜阳;胸闷气短者加瓜蒌、薤白、半夏以宣通胸阳,化痰散结;胸闷脘胀,舌苔厚白腻,中焦湿性偏重者加白蔻仁、藿香以化湿;小便黄赤,口渴引饮,舌苔黄腻等中焦湿热偏盛者加栀子、天花粉以清利湿热;舌质紫黯之瘀血证者加丹参、葛根、地龙以增强活血化瘀之效。
临床应用:运脾逐湿汤已制成院内制剂,应用临床十余年,对肥胖、高血压、高血糖、血脂异常等取得了糖脂共降的疗效。
通脉回春饮
卢灿辉,男,1971年生,广东省揭阳市人。中医内科主任医师,广州中医药大学兼职教授。2009年中华中医药学会授予“全国基层优秀名中医”称号。现任广东省揭阳市中医院副院长、中华中医药学会老年病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老年学学会中医研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出身于中医世家,幼承庭训,毕业于广州中医学院医疗系本科,重点从事老年医学研究,专长心脑血管病。1998年破格晋升为中医内科主治医师,2007年提前考取中医内科主任医师。主持的科研课题“葛菊汤治疗脑血管痉挛性头痛的临床观察”和“通脉回春饮治疗急性脑梗塞临床观察”获揭阳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在国家级刊物发表医学论文41篇。
组成:羚羊角5克,大黄(前3剂后下,以后同煎),天竺黄10克,丹参15克,田七15克,钩藤20克,红花8克,蜈蚣12克。
功效:清热解毒,活血通脉,祛痰通腑,熄风镇痉,镇惊安神。
主治:老年缺血性脑中风急性期,风、热、痰、瘀阻络,症见面红目赤,发热,烦躁,或神昏谵语,唇红,口苦口干,痰多色黄,大便结,小便赤,或失禁,吐语不清,口眼向一侧歪斜,肢体一侧偏瘫。舌红,舌尖边有瘀点或瘀斑,苔黄厚腻,脉弦数。
用法:日煎服1剂,连煎2次,煎得药液混和后分2次温服。意识障碍者鼻饲。
方解:羚羊角清心平肝,清热凉血,熄风镇痉,《本草纲目》言其有“平肝舒筋,定风安魂,散血解毒”的功效,为方中君药,剂量宜大。大黄清热解毒,破积导滞,推陈致新,通利二便,调血脉,引痰、热、瘀从二便排出。丹参、田七活血散瘀止痛,《重庆堂随笔》言丹参“降而行血,血热而滞者宜之”。田七散瘀,消肿,定痛,《玉揪药解》认为其“和营,通脉行瘀,行瘀血而敛新血”。天竺黄清热豁痰,凉心定惊,《本草汇言》说它是“豁痰利窍,镇惊安神之神药”。钩藤清热平肝,熄风定惊,《本草述》说它能有效“治中风瘫痪,口眼歪斜”。红花活血祛瘀,《唐本草》说其“善通利血脉,为血中气药”。蜈蚣祛风定惊,散结通络,《医学衷中参西录》谓其“走窜之力最速,内而脏腑,外而经络,凡是血凝聚之处,皆能开之”。
加减:热盛神昏谵语加石膏50克,黄连10克,莲子心10克;头痛加杭白菊15克,蔓荆子10克;失语加地龙10克;偏瘫严重加桑枝30克,忍冬藤20克,虎杖20克。
前列清汤
顾文忠,男,1945年生。1969年毕业于上海第二军医大学,1976年毕业于云南省首届中医研究班。曾任昆明军区军医学校中医教研室副主任。1986年从部队转业回上海,曾任上海市南汇区中心医院中医科主任,南汇区高级专家带教导师、南汇区老中医工作室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1994年荣获上海市劳动模范,2004年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现为上海市浦东新区名中医,上海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南汇分院中医科主任医师,中国疑难病研究协会委员,亚健康分会委员。
从事中医、中西医结合全科医、教、研近40年,学验俱丰,擅长治疗慢性气管炎,慢性胃炎,慢性胆囊炎、胆石症,慢性肝炎、肝硬化,慢性结肠炎,男女不孕不育症,男子性功能障碍,慢性前列腺炎,妇女月经不调,慢性盆腔炎及原因难明的发热等。临床医疗特色为:辨证论治,寒热并用;疑难危症,大剂重药;注重扶阳,擅用附子。主持完成市、区级科研课题5项,获科技进步奖4项。发表学术论文156篇。参编中医、中西医结合专著5部。
组成:黄柏15克,栀子15克,附子10克,干姜10克,苦参20克,金银花30克,红藤30克,败酱草30克,瓦松30克,土茯苓30克,巴戟天20克,黄芪30克,苍术15克,薏苡仁30克,石韦30克,牡蛎30克,皂角刺10克,泽兰15克,水蛭10克,牛膝15克,甘草10克。
功效:温阳清热,补肾健脾,燥湿解毒,化瘀通络。
主治:慢性前列腺炎属于脾肾阳虚兼精室湿热瘀滞者。本病反复发作,经久不愈,畏寒肢冷,腰膝酸软,大便软或溏薄,会阴坠痛,尿频尿急,尿道灼热,尿道滴白,阴囊潮湿等。前列腺触诊质地饱满,局限性压痛。前列腺液镜检:WBC≥10个/HP(WBC+~++++),舌质淡红或紫黯,苔白腻或黄腻,脉弦细涩。
用法:①口服:每日1剂,清水浸泡1小时后连续煎煮3次,每次取汁150毫升,混匀后分早、中、晚3次服完。②坐浴:将上述汤剂煎剩之药渣再加水2000毫升左右,煎出1000~1500毫升药汤,置于盆中,待降温至45℃~50℃时行肛门坐浴10~15分钟,每晚睡前1次。
方解:慢性前列腺炎由于病程漫长,久病必虚,久病必瘀,形成本虚标实之证。本虚为整体脾肾阳气虚衰,标实为局部精室湿热瘀阻,呈现寒热错杂、虚实互现、阴阳紊乱之象。治宜扶正祛邪,攻补兼施。方以黄柏、栀子清热燥湿、凉血解毒,附子、干姜温阳散寒,共为君药;苦参、银花、红藤、败酱草、瓦松、土茯苓清热解毒,巴戟、黄芪温肾健脾,共为臣药;苍术、薏苡仁、石韦燥湿健脾、利湿通淋,牡蛎、皂角刺化痰软坚、消肿散结,泽兰、水蛭活血通络,共为佐药;牛膝引药下行,甘草调和诸药,共为使药。全方寒热并用,补泻同施,共奏温补脾肾,清热利湿,解毒化瘀之功。
加减:若无畏寒肢冷、大便溏薄等阳虚表现,方中去附子、干姜;若畏寒肢冷、大便溏薄等阳虚表现严重者,方中附子可加重剂量(10~30克,须用开水先煎1小时),再加吴茱萸6~10克;若腰酸腰痛严重者,可加桑寄生、狗脊各20克;若会阴部坠痛重者,可加川楝子15克,延胡索30克,三棱15克,莪术15克;若尿道灼热刺痛明显者,可加制乳香、制没药各12克(包煎),白茅根30克,滑石20克;若有血精者,可加大蓟炭、小蓟炭、白及、侧柏炭各15克,藕节炭、炒槐花各30克,生三七粉6克(分3次冲服)。
鹿鳖壮督汤
赵和平,男,1956年生,湖北省郧县人。1979年毕业于湖北中医学院中医专业,现为湖北省十堰市中医医院业务副院长,主任医师、教授,湖北省名中医,湖北省中医中药学会理事、十堰市中医学会副会长。
从事医疗、教学、科研30余载,擅长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类风湿关节炎及各种风湿痹痛。编写专著一部,先后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完成“强力风湿灵治疗关节炎的临床研究”等科研课题6项。一贯主张“中医为主,中西医结合”。
组成:鹿角15克,鳖甲15克,续断15克,仙灵脾30克,生地30克,杜仲15克,杭白芍30克,土鳖虫10克,白僵蚕10克,蜈蚣1条,延胡索20克,鸡血藤30克,合欢皮30克,徐长卿15克。上药水煎3次,将3次药汁混匀,分3次温服,日1剂。
功效:滋补肝肾,活血通络,化痰止痛。
主治:强直性脊柱炎、骨关节炎、腰椎间盘突出症等辨证属于肝肾亏虚,痰瘀互结者。
方解:鹿乃纯阳之物,鹿角为督脉所发,故善温壮肾督,鳖乃至阴之物,善于养元阴而清虚热,单用即有止痛作用。鹿角与鳖甲均为血肉有情之品,两者相配,阴阳并调。仙灵脾、续断、杜仲温补肾阳,生地、白芍滋补肝肾之阴,充分体现了张景岳“善补阳者,必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的思想。痹证日久,邪气久羁,深入经髓骨骱,痰瘀痹阻,经脉不达,即所谓“久病入络”,“久痹多瘀”。轻则疼痛不移,重则关节变形。故配用土鳖虫、僵蚕、蜈蚣等虫蚁搜剔之品。延胡索、鸡血藤、合欢皮活血定痛;徐长卿理气和胃,祛风止痛。诸药合用,共奏滋补肝肾,活血通络,化痰止痛之效。
加减:颈椎不适者加葛根、羌活;腰椎强痛者加狗脊、桑寄生;下肢痛者加牛膝、独活;跟骨痛者加土鳖虫、木瓜;痛甚可加制乳香、制没药。
乳康系列方
姜兆俊,男,1935年生,山东潍坊市人。15岁时在当地“滋生堂”跟伯父、当地外科名医姜绍成学徒,20岁时随伯父在潍坊市立中医院外科临证,23岁时考入山东中医学院,以优异成绩毕业后留校任教。曾随名医李廷来学习,受益匪浅。原任山东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党委书记,现为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全国第二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医药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擅长诊治外科疾病,特别对乳腺疾病、甲状腺疾病、外科感染、周围血管疾病、慢性溃疡、皮肤病、癌症术后等诸症有丰富的诊疗经验。在临证时重视整体观念,强调诊断要明确。治疗上主张辨病与辨证论治相结合,内治与外治相结合。临证组方遣药尊古而不泥古,知常达变。发表学术论文30篇,主编、副主编、参编《中医外科经验集》、《外科病中医外治法》、《中医外科学》等著作17部。获省级科研成果2项,参加“中西医结合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临床研究”获全国科学大会一级成果奖。
乳康1号
组成:柴胡、郁金、青皮各9克,香附、橘叶、白术各12克,白芍、当归、夏枯草各15克。
功效:疏肝解郁,理气止痛。
主治:乳腺增生病之肝郁气滞型,证见乳房月经前或动怒时胀痛,或腺体轻度增厚,伴情志郁闷、易怒,苔白,脉弦。
用法:每剂药水煎2次,取混合液早晚温服。
方解:肝藏血,主疏泄,肝郁气滞,在妇女多见乳房胀痛,月经不调。肝之本性条达而恶抑郁,故方以柴胡、香附为主药,宣透疏达;青皮、橘叶、郁金入肝经,能疏肝理气,散结止痛。夏枯草味苦、辛,性寒,入肝经,辛以散结,苦寒以泄热,有清肝散结之良效。肝体阴而用阳,故当归、白芍与柴胡同用,补肝体而助肝用。木郁则土衰,肝病易于传脾,故以白术健脾益气。
乳康2号
组成:柴胡、浙贝母、山慈菇、僵蚕、法半夏、三棱、莪术各9克,香附、白术各12克, 山甲珠6~9克,昆布18克,海藻15克。
功效:疏肝活血,化痰散结。
主治:乳腺增生病之肝郁血瘀痰凝型,证见乳房结节或肿块,经前胀痛或刺痛伴情志郁闷,心烦易怒,苔白,脉弦或弦滑。
用法:每剂药水煎2次,取混合液早晚温服。
方解:方中柴胡、香附疏肝解郁。法半夏、白术健脾祛湿,绝痰之源。浙贝母清热化痰,开郁散结。三棱、莪术破血消瘀,散结软坚。僵蚕、山慈菇、昆布、海藻化痰软坚散结。其中山甲珠性善走窜,引药直达病所,通经达络,以行气破血,软坚消核。
乳康3号
组成:柴胡、三棱、莪术、仙茅、僵蚕、山慈菇各9克,鹿角霜、香附各12克,夏枯草、生牡蛎、仙灵脾、海藻各15克,山甲珠6~9克。
功效:疏肝解郁,调理冲任,化痰散结。
主治:乳腺增生病之肝郁冲任失调型,证见乳房结节或肿块,经前胀痛加重,伴月经周期紊乱,经血量少,苔白,脉沉细。
用法:每剂药水煎2次,取混合液早晚温服。
方解:方中柴胡、香附疏肝解郁。仙茅、仙灵脾、鹿角霜温补肾精,调理冲任。三棱、莪术破血消瘀,散结软坚。僵蚕、山慈菇、生牡蛎、海藻,化痰软坚散结。山甲珠性善走窜,引药直达病所,通经达络,以行气破血,软坚消核。夏枯草补养厥阴血脉,又能疏通结气,清肝泻热。
乳康4号
组成:熟地黄30克,麻黄、肉桂各3克,白芥子、鹿角胶、僵蚕、白术、三棱、莪术、浙贝母、法半夏各9克,夏枯草、仙灵脾各15克,甘草6克。
功效:温阳散寒,化痰散结。
主治:乳腺增生病之阳虚寒凝型,证见双乳经前疼痛,触及腺体增厚,有结节,肢体、乳房怕冷而凉,苔白,脉沉细。
用法:每剂药水煎2次,取混合液早晚温服。
方解:方中重用熟地滋补阴血,填精益髓,配以仙灵脾及血肉有情之鹿角胶,补肾助阳,加肉桂以温通血脉。法半夏、浙贝母、僵蚕化痰散结,白术健脾祛湿,绝痰之源。三棱、莪术破血消瘀。佐以白芥子辛通走散,行气豁痰,化皮里膜外之痰;麻黄辛温达卫,宣通经络,引阳气,开寒结,两者合用既能使气血宣通,又可令熟地、鹿角胶补而不滞。夏枯草辛、苦、寒,能清热散郁结,在大队温药之中有相反相成的作用。甘草解毒而调和诸药。综观全方,滋而不腻,温而不燥,破血而不伤血。
上四方加减:
痛剧加元胡、川楝子;胀重加生麦芽、泽兰、橘叶;便干加元参、肉苁蓉、少量熟大黄;心烦易怒加山栀子、青皮;失眠加炒枣仁、柏子仁;阵热汗出加鳖甲、地骨皮、浮小麦;月经量少加鹿角胶、阿胶;乳腺结节加蜈蚣、皂角刺;乳腺囊性增生加制南星、白芥子、法半夏(方药中有此药者勿用);溢液加生山楂、炒麦芽、川椒;兼患痤疮加蒲公英、丹参,去仙灵脾、鹿角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