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顶部
创建时间:2023-10-22当前位置: 首页 >> 学习园地 >> 脉法知识

掌握好:伤寒脉诊的特点!


1掌握六经病主症主脉,进行六经病辨证


《伤寒论》的六经,既是伤寒热病序变中的六个阶段,又是多种疾病所表现的六个病域。六经病各有自身的病理特点,并有着与病理相应的主症主脉。据此就能对六经病作出诊断与鉴别。如:太阳病风寒束表证,既有恶寒无汗,头身疼痛专主症,又有浮紧或紧数的主脉;阳明病中焦实热证,既有壮热出汗、面赤口渴专主症,又有洪大或数的主脉;少阳病邪在半表半里,既有寒热往来、胸胁痞满等主症,又有弦数的主脉;


少阴病肾阳衰微,既有神疲欲寐、四肢厥冷等主症,又有沉细或微细的主脉。《伤寒论》正是掌握了六经病的主症主脉,从而展开了识别六经病经证、府证、正局、变局、坏证、合病、病、传变等性变。例如同为太阳病的两个病例,均有恶寒头身疼痛的症状,但前者有浮紧脉,后者却为沉细脉,此时前者是风寒表实证,宜用辛温解表的麻黄汤治疗;后者为既有风寒在表,又有寒伤肾阳的太阳少阴合病证,宜用发表温肾的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此种诊断即是根据患者具有太阳病的主症主脉和少阴病的主症主脉而展开的。《少阴疡》篇云:“脉浮而迟,表热里寒,下利法谷者,四逆汤主之。”


本条是根据浮脉主表热、迟脉主里寒而作的诊断,治则当先治里寒。在太阳病和阳明病由实转虚或由热转寒的演变中,平脉辨证亦起重要作用。太阳病风寒表实证的阶段是浮紧脉,得行之后若浮紧转为浮缓,犹恶风寒,已转变为风寒表虚证,当用调和营卫的桂枝汤治疗;若脉变沉迟,则邪去正虚,荣卫虚寒,当用温补荣卫的新加汤治疗。在阳明病实热证的阶段,多为洪数脉或滑数有力之脉,宜用清热的白虎汤治疗;虽有实热症状,若脉不洪而芤,或滑数无力,是阳明病热耗气津,实中有虚,宜选既能清热又益气津的人参白虎汤治疗;若脉沉数有力,又有腹满便闭等症状,是阳明热结胃肠,宜用通腑泄热的承气汤治疗。


2观察脉象的动态,及时了解病证的趋向和传变

脉象是病理变化的外在表现,除特殊情况下,脉象总是如实地反映着机体的病理状态。因此,观察脉象的动态,可及时了解病情的趋向和传变。《伤寒论.太阳篇》云:“伤寒一日太阳受亡,脉弱为不传,颇欲吐,烦躁,脉数急者为传也。”“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症状……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脉微缓者为欲愈也。”以上两条,就是仲景的脉测证,观察太阳病趋向的例证。少阴病病机是真阳衰微,阴寒内盛;厥阴病的病机是阴阳交争,寒热胜复,均属危病证,此时观察脉象动态尤为主要。病由阴出阳,脉由沉转浮,由绝转还……均是由凶转吉之征兆。“少除病脉紧,至七八日,自下利,脉暴微,手足反温、脉紧反去者为欲解也;虽烦下利,必自愈。”“厥阴中风,脉微浮为欲愈,不浮为未愈。”“下利后脉绝、手足厥冷,卒时脉还手足温者生,脉不还者死。”上述条文,即是仲景观察脉象动态,平脉辨证,判断少阴、厥阴病机转和吉凶的经验总结。在某些变证和坏证中,脉象动态诊断的价值亦很突出,例“太阳病脉浮而动数……表未解也,医反下之,动数变迟,膈内拒痛……心下因硬,则成结胸。”本病原为恶寒头痛脉浮的太阳病表实证,医反下之,则成结胸证。仲景这种以脉测证,注意动态,配合物理诊断的方法,值得今人在诊断结胸证和其他病证明借鉴。


3脉症互参,确定可汗不可汗、可下不可下等治疗原则

《太阳篇》云:“脉浮者,病在表,可发行,宜麻黄汤。”又云:“太阳病发热无汗,热多寒少,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发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汤方。”“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从上可见,同为太阳病证,有脉浮紧或数的风寒表实证,当用汗法,使风寒随汗而解;虽有风寒而脉微弱者,为阳气虚弱,即禁止发汗,否则将导致亡阳亡液。在本书的《阳明篇》里亦有较多可否汗下的记载。“伤寒四五日,脉沉而喘满,沉为在里,而反发汗,津液越出,大便为难,表虚里实,久则谵语。”“阳明病谵语发潮热,脉滑而疾者,小承气汤主之。”又云:“阳明中风,口苦咽干,腹满微喘,发热恶寒,脉浮而紧,若下之,则腹满小便难也。”“病人烦热,汗出则解,又如疟状,日脯所发热者,属阳明也,脉实者宜下之,脉浮虚者宜发汗,下之与大承气汤,发汗宜桂枝汤。”上述四条,通过平脉辨证,前两条是阳明府实证,热结胃肠,宜用下法,使热邪下泄;后两条为太阳余邪末尽,禁用下法而宜用桂枝汤之类的汗法,使寒热表解。《伤寒论.太阴病》篇,尚有以平脉辨证来确定下剂的用量者,”太阴为病,脉弱,其人续自下利,设当行大黄芍药者,宜减之,以其人胃气弱,易动故也。”此一方法,亦可供今人借鉴。

4掌握阴阳脉法,从脉的组合和兼象来鉴别病因和寒热虚实

《难经.四难》云:“脉有一阴一阳,一阴二阳,一阴三阳;有一阳一阴,一阳二阴,一阳三阴……。”阳脉主热、主动、主升、主实,阴脉主寒、主静、主降、主虚,浮、大、弦、数、滑、洪、促之类均为阳脉,沉、小、濡、迟、涩、细、缓之类均为阴脉。阳脉与阳脉、阴脉与阴脉、阴脉与阳脉之间的组合,均有一定规律。例如浮数、滑数、弦滑、弦数、洪数……都是二阳脉,分别代表着表热、里热、阳明实热、肝热、阳亢等病理;沉细、沉迟、濡细、濡缓、细涩……都是二阴脉,分别代表着阳虚、里寒、气血两亏,气虚血涩等病理;浮缓,浮细、细弦、濡数为一阳一阴或一阴一阳脉,分别代表看表虚、表证兼气虚以及肝阴虚、湿热等病理。仲景正是掌握了此种阴阳脉法的规律,从而有效地展开平脉辨证,从脉的组合和兼象来判断病因之异和寒热虚实之变。例如:在太阳病或表证的病例中,浮是主脉属阳,但可由病因不同或体质之异,浮脉伴随着属性不一的兼象脉。感受风寒者,由于寒为阴邪,其性收引,故见一阳一阴的浮紧脉;感受风温者,由于温为阳邪,其性升动,故见二阳的浮洪脉;感受风湿,由于湿为阴邪,其性凝滞,故是一阳一阴的浮?FDB2?脉;风寒束表,热郁于内,烦躁无汗的大古龙汤证,则是一阳一阴的浮紧数脉。在太阳病虚实夹杂病例中,外感风邪,营卫不和,表虚自汗,则是一阳一阴(一实一虚)的浮缓脉。气血本虚,又感风邪,则是一阳一阴(一实一虚)的浮细脉。在阳明府实证和少阴病里寒的病例中,沉为主脉,属阴,阳明府实,热结胃肠者,则是一阴一阳或一阴二阳的沉数脉或沉滑数脉;阳明虚寒、寒积于内,则见二阴的沉迟脉;少阴病真阳衰微,则是二阴的沉细脉;少阴病热化证,则是一阴一阳或二阴一阳的细数脉或细滑数脉。


5掌握寸关尺三脉的个性和共性,区别不同的病位与病证

《伤寒论》的三部九候法,兼用《内经*难经》的方法,而以《难经》的方法为主,尤其能掌握寸关尺三脉的共性和个性,以此区别不同的病位与性变。寸为阳脉,主心肺及上焦病证;尺为阴脉,主肾及下焦病证;关脉居中,主肝、胃及中焦病证。寸脉较浮,宜轻取而不耐重取;尺脉较沉,宜重取而不任轻取;关脉居中,适中取及中重取,此为寸关尺三脉的个性。一浮俱浮、一沉俱沉、一数俱数、一迟俱迟、一弦俱弦、一滑俱滑,此为寸关尺三脉的共性。“风温之为病,脉阴阳俱浮”“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曰伤寒。”此即寸关尺三脉一浮俱浮、一紧俱紧的共性表现。有些病例,由于虚实互见,寒热夹杂,寸关尺三脉往往显现各自的个性,出现浮沉大小,弦紧缓涩等不相一致的状况,这方面《伤寒论》亦有较多记载。例如:“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太阳病,寸缓关浮尺弱,其人发热汗出,复恶寒,不呕,但心下痞者,此以医下之也……。”上述两条,前条之浮弱脉,即轻取为浮,重取见弱,浮显于寸,弱现于尺之脉,实为外感风邪后表虚而余邪未尽之常见脉。后条之浮缓弱脉,即浮脉的关部为显,柔缓的寸部为显,弱以尺部为显之脉,实为太阳中风后表虚证误下成痞之常见脉。寸脉主心胸部及上焦,太阳病或胸肺疾病,寸脉的病态较为突出,《伤寒论》瓜蒂散证云:“病如桂枝证,头不痛,项不强,寸脉微浮,胸中痞梗,气上衔咽喉不得息者,此为胸中有寒也,当吐之宜瓜蒂散。”此条表达了寸脉的个性。关脉主脾胃及中焦,《太阳篇》痞证的条文云:“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此条表达了关脉的个性。尺脉主肾及下焦,形较沉而可耐重按,肾气虚弱,营血不足,下焦有病。尺脉的病态较为突出,故仲景《伤寒论》中载有不少论疾诊尺的条义。”伤寒阳脉?FDB2?,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先予小建中汤,不差者小柴胡汤主之。”本条的阳脉,可以理解为寸脉及浮取,本条的阴脉,可以理解为尺脉及沉取,由于腹中急痛,阳气内郁,故阳脉?FDB2?;由于腹中急痛,阴脉拘掣,故阴脉弦。《伤寒论》尚有诊尺以决断可汗、下与否的记载。例如:“脉浮者法当汗出而愈,若下之,身重心悸者不可发汗……,所以然者,以尺中脉微,此里虚;须表里实,津液自和,便自汗出愈。”“脉浮紧者,法当身疼痛,宜以汗解之,假令尺中迟者(作迟弱解),不可发汗,何以知然,以荣气不足,血少故也。”“少阴病脉微不可发汗,亡阳故也,阳已虚,尺中弱者,复不可下。”上述三条,一为尺中脉微禁汗,一为尺中迟弱禁汗,一为尺中弱禁下,均体现了尺脉的个性。

6明察脉症的内在联系,判断内脏生克乘侮的病理

在伤寒热病的演变过程中,六经病的二阳合()病,三阳合()病,二阴合()病、三阴合()病并不少见。所渭合病,是两个或三个脏腑同时发病;所谓?病,是脏腑与脏腑之间,由此传彼先后同病。在脏腑合病病的过程中,此虚彼实或此寒彼热,互相影响,容易发生生克乘侮的病理关系,这种关系往往可从脉症间的关系上作出反映。《伤寒论.平脉》篇谓:“脉有相乘,有纵有横,有逆有顺。水行乘大,金行乘木名曰纵;火行乘火,木行乘金名曰横;水行乘金,火行痰木名曰逆;金行乘水,木行乘火名曰顺。仲景所言的纵横逆顺,实为中医五行学说生克乘侮的病理表现。《伤寒论.阳明》篇谓:“伤寒,腹满谵语,寸口脉浮而紧,此肝乘脾也,名曰纵,剌期门。”本条所言之腹满谵语为阳明府实证,浮紧(紧作弦紧解)为肝气实之脉,肝旺乘胃,木郁土壅,治当泻肝,故刺肝穴期门,以泻肝实。《少阳篇》谓:“阳明少阳合病,必下利,其脉不负者为顺也,负者失也,互相贼,名为负也……。”本条言胆胃同病而有下利的患者,见滑数有力者为顺脉,因本病之下利是一热泻,脉当滑数有力;若见滑数而弦甚之脉,此为负脉,因弦甚是肝胆旺之脉,肝胆乘胃,下利更难治愈。此种生克乘侮的病脉,《伤寒论》举例不多,但临床实际并不少见。例如少阴病阴虚发热的病例,以平滑脉而寸脉(传统以右寸)盈满者为顺,表示肺气充实而金能生水,病将痊愈;若寸关(传统以左寸关)弦数而急者为负(横)脉,弦数表示心肝火旺,火旺者阴液更难复原,病更难治。又如太阴病虚寒证,下利清谷,尺脉(传统的右尺)重按有力者为顺,表示火能生土,以来助子,病将速愈;若尺沉细而弱,亦为负脉,示火不生土,母不助子,病难速愈;若关脉弦实(传统以左关)则为负(纵)脉,表示土虚木乘,脾气更衰而病较难愈。


7脉症相反时的脉象、更有特殊价值

《内经》云:“阳证得阳脉,阴证得阴脉为顺症,阳证得阴脉,阴证得阳脉为逆症。”又云:“形盛脉细,少气不足以息者危;形瘦脉大,胸中多气者死。”“风热而脉静,泄而脉大,脱血而脉实者皆难治。”仲景在《伤寒论》平脉辨证中,充分应用了《内经》提示的原理,高度重视脉症相反时的脉象,分析病机所在,从而判断病证的吉凶顺逆。例如临床见恶寒无汗,头身疼痛等太阳病症状时,不见相应的浮紧脉而反见沉细脉时,当为太阳少阴合病,予温经发表的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伤寒论.阳明》篇云:“阳明病,谵语发潮热,脉滑而疾者,小承气汤主之……明日不大便,脉反微者,里虚也,为难治,不可更予承气汤。”此条为热结阳明府实证,伴滑疾脉者是顺症,可用正治的下法;若脉不滑疾而反微,说明气血大亏,是逆症而不能用下法。《伤寒论.太阳》篇云:“结胸者,其脉浮大者不可下,下之则死。”此条言患结胸者当见沉紧脉,脉症相符,可用下法;若脉不沉紧而反浮大,为表邪犹盛,仍宜治表而禁用下法。《伤寒论.厥阴病》篇亦有脉症相反的记载:“伤寒下利日十余行,脉反实者死。”


此言伤寒下利甚剧,脉当沉细弱数,方为顺症,今反实大者,为邪盛病进,是逆症而难治。寒厥和热厥是两类截然不同的病证,临床上均有面色苍白、四肢厥冷等症状,然而寒厥的脉象沉迟或微细,脉和症所表现的均是虚寒病理,当用温里的四逆汤治疗;热厥的脉象沉滑或滑数有力,脉症相反,脉象表示实热在里,外寒则是假象,当用清里热的白虎汤治疗。



< 前一个:高人传授:经方脉证纲要!
> 后一个:高手脉法进阶篇!(临证可用)
Copyright © 2022 中医药协会 All Rights Reserved.  ICP12345678  XML地图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在线留言

扫码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