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松柏 《伤寒论》包含三部分:各篇前半部分讲病理,后半部分讲治法方药,除此之外,第三部分是仲景的思想来源和思维工具,但这部分内容隐含于书中,所以不易引起重视,也正是如此,便发展出了后世的众多伤寒门派。解读《伤寒论》的底层代码——摘录自临床实证研修班之张松柏老师讲授课程内容,李祁岚整理 仲景是站在哪个层面来展开他的学术? 一方面来自勤求古训:《汤液经》,《内经》,《难经》,《胎胪药录》,仲景自述特别受益于其中的:阴阳大论,运气学说,脉法辨证。另一方面,仲景有道家根底,我们传统中医主要得益道家思想的养生分部分。从儒释道三家来看,儒家侧重有为而重事功,释家侧重无为而重善终,道家居间性命双修。道家的功法理路:精、气、神、虚、道。虚,即还神入虚:还神就是消除思虑,去除各个层次的神经活动,归于道,如如不动。所谓圣人无梦,就是还神入虚的状态。仲景医书唯在精气神。精主物质,气主能量,神主光和感应。神为生命之大主,故上工守神。精气神分别对应下中上三丹田,精气神互为一体,三丹田也互为一体,同时又各有其所主的部分。在三焦理论中,上丹田和中丹田,皆属于上焦,下丹田属于下焦。中丹田主气海,以膻中穴为中心,属阳,为三阳所主;下丹田主血海,以脐下冲脉所起为中心,属阴,为三阴所主。 胃为后天之本,六气:气津精液血脉,皆生于胃,故伤寒论常关注中丹田、下丹田和胃气。 中丹田的能量不足,即宗气不足,仲景的经典用方是桂枝汤。如果中丹田有痰浊,患者膻中穴会感觉憋闷,可在桂枝汤里面加郁金、菖蒲,以打开膻中穴的气机。下丹田的能量不足,仲景的经典用方是四逆汤。在《伤寒论》中,桂枝汤和四逆汤为两大基本方,分别用来补充中丹田和下丹田的能量。仲景在治疗胃气不足的时候,经常会加姜草枣;如症状稍重,加人参;如阳明有寒化,加干姜。所以,大家在学习《伤寒论》的时候可以关注中丹田、下丹田、胃气这三个点位上仲景的辨证思路和用方。 《伤寒论》以论治气化失常为主干。气化的理论思想则来自运气学说。 精气神是健康的总纲领,若与六气相得,生命则受益而得以成长,反之,若不相得则受害,因此而产生疾病。比如:机体与六气之风气不相得,则受害于风邪。人与人之间也是如此,彼此之间相得则一团和气,在一起共事就能成事;不相得则无以共事,甚至相恶相害。三阴三阳是风寒暑湿燥火的标志,并非仅仅是经脉的标志,经脉是很小的一个形而下的概念,所以《伤寒论》讲的是六病辨证,六病欲解时。 本气,即六气,风寒暑湿燥火。少阳本气为火气,阳明本气为燥气,太阳本气为寒气,厥阴本气为风气,少阴本气为热气,太阴本气为湿气。 标气,即阴阳,厥阴少阴太阴为阴,少阳阳明太阳为阳。从阴化寒,从阳化热。 少阳之上,火气治之,中见厥阴。当少阳之气主令的时候,气候以火气运转为主。又,少阳和厥阴是一对阴阳,一者动则另一者相随。因此,在这个气化的过程中我们会看到厥阴的作用,这就是“中见厥阴”。 阳明之上,燥气治之,中见太阴。太阳之上,寒气治之,中见少阴。厥阴之上,风气治之,中见少阳。少阴之上,热气治之,中见太阳。太阴之上,湿气治之,中见阳明。其中之理以少阳为例推而知之。阴阳相随,不能独行,故阳变之中见阴,阴变之中见阳,有从中气而化,中气即中见之气。厥阴少阴太阴为阴,从阴化寒;少阳阳明太阳为阳,从阳化热。少阳为阳,其本气为火气亦属阳,故少阳为标本同气。少阴为阴,其本气为热气属阳,故少阴标本异气。六气的气化类型:从标、从本、从中;从标本、从本从中、从标从中。 ——太阴从化 从本化湿:太阴之上,湿气治之,中见阳明。太阴的变化以湿为主,本气就是湿气,如果太阴脾出了问题,从本化湿了,我们通常会用芳香化湿醒脾的治法。从标化寒:太阴属阴,从标则为化寒,这个时候的治法,除芳香化湿之外还需要加点干姜。所以,诸如平胃散的配伍就是根据六气的从化进行的加减。从中化热,进一步化燥:这往往会导致湿热,大便化燥,嘴唇干,心下痛,湿热黄疸也有太阴从阳明中气化热化燥的路径而来。从本从中化湿热:从本化湿,从中化热,湿和热在一起就是湿热,这种情况下,如果患者小便不通,湿热无出处就会上泛于肌肤,导致黄疸。从本从标化寒湿:从本化湿,从标化寒,湿和寒在一起就是寒湿,这也是太阴病的典型表现之一,但太阴病并不局限于寒湿,亦不局限于理中汤之类。——少阴从化从本化(血)热:少阴之本是暑(热)属阳,从本化为热。从标化(水)寒:少阴之标属阴,从阴化寒。少阴主血液,心主血为火为阳,肾主液为水为阴,所以,少阴从本则化血热,从标则化水寒。从中化热:少阴的中气是太阳,太阳属阳,所以从中化热。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这就是从太阳化热的表现。因此,少阴病多寒热,既怕冷又怕热。——厥阴从化从本化风:厥阴之上,风气治之,中见少阳。所以,厥阴从本化风。从标化寒:厥阴为阴,所以,从阴化寒,从标化寒。从中化热,进一步化火:中见少阳,少阳为阳,所以,厥阴从中化热,进一步则化火。从本从标,化风寒:厥阴从本化风,从标化寒,所以,从本从标化风寒。从本从中,化风热,进一步化风火:患者表现为肝气郁甚,风火相扇,气上冲脑门至巅顶或头两侧痛。 在临床上,我为主,时气为客。举例言之:消渴病患者,肾失生水,水无以上承,导致口渴,患者饮水自救,饮多尿多,饮一溲一。值冬季太阳寒水在泉,天气生水,为客主相生,天人相应,此天时有利于患者,故肾当生水,渴饮尿多当减。若不减,此为主胜客,难治。若尿反比饮多,则不治,至夏季火侮土克,肾绝而死。 PART08 六气是一点阳气随四时周流,变化出的天气特点,即风寒暑湿燥火。一气周流的气机在于四处:升降出入。阳气从阴分里面出来,此为“出”。由出而升,升已而降,降而入,又入于阴分中,入而藏,藏而出,如此循环。 如果人体的气机能保证一气周流,升降出入顺畅,即使有点小病痛都可以自愈。升降出入运动,于天地为常,于人体为无常,故人体致病于升降出入。治病也就是理顺气的升降出入,调畅气机。《内经》曰:“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神机”,即五脏之阴气,机是神交的感应;“气立”,即六腑之阳气。站起来为立。“出”,指阳气从阴分外出。“升”,为木生火,升到什么程度?就是君火以明,心为君火,主神明,神识产生感应;相火以位,相火布满周身;这就是升要达到的程度。如果在某个地方“升”的气机被挡住了,就会痛、涨,出现各种不适的症状。相火被郁住了,火郁而痛。“降”,指阳气下降;阳气随天地之气而降,从太阴归藏于少阴。“入”,即阳气入于阴分,归于藏,长养五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