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顶部
创建时间:2023-10-30当前位置: 首页 >> 学习园地 >> 探讨中医

伤寒点睛:三阴三阳用方简捷法!


三阳经


(1)太阳经麻黄汤、桂枝汤、大小青龙汤、麻杏石甘汤、五苓散等是其代表方。


如凡心悸心累重用桂枝;痰多或呕吐者重用半夏;口渴重者去半夏加花粉等。而肺有寒邪、胃有热邪,可加生石膏,成小青龙汤加石膏汤。


小青龙汤最妙在“姜辛味”。细辛主开肺窍、心窍,开皮毛、肺络;五味主阖,主收敛肺气,使清气能下沉至丹田;干姜温运枢转,和细辛、五味,相互协同,发挥作用,效果很好。


五苓散。此方本来治膀胱蓄水,即有外感,有头身痛,病人想饮水而饮水即吐之水逆之证。其方以桂枝、白术、猪苓、茯苓为主药。桂枝强心利尿,使真气下行至膀胱,从而蒸发水气。在临床上,可扩大其用途与范围。凡水泻不止者,五苓散一服,则小便加多加长,大便因此而固。凡肠内停液、停水者,亦可用五苓散治,效果很好。五苓散与平胃散合,则成胃苓散(汤)。


若有肝胆疾病,两胁满而腹泻,加小柴胡汤成柴苓汤。有胃痛、胃酸、吐清水、腹泻的情况,可与理中汤合,成理苓汤。有肾炎腰痛、小便短少者,也可用五苓散。若肾炎有水肿(睑肿等),以五苓散加麻黄效果也很好。这就说明,伤寒方同样可用于其他疾病。桂枝汤,除治伤寒、中风外,临床上,亦可用于风湿病,尤其是部位在上肢者。若与“三痹饮”(自拟方:萆解30g,防风15~20g,防己15~20g)合用,效果特别好。桂枝加附汤,可治自汗、身痛、发热、恶寒者。桂枝加术汤,治关节之沉重、疼痛,也治周身的沉重与疼痛。


桂枝加葛根汤,则可治风寒引起的颈项强痛,出汗背痛。若有汗,加葛根去麻黄成葛根汤。葛根汤治肩背痛,风寒湿均可用,合“三痹饮”功效能增加一倍。


(2)少阳经凡治少阳经病,小柴胡汤是代表方。


小柴胡汤为和解方,既非汗吐下之法,亦非温清消补之剂,而是和解,即遇不和不平者而使和使平之。其法是代表八法之一的和法。本来治寒热往来,如胸胁满、口苦、耳聋等,但临床上,可扩大此方治疟疾。凡先寒后热,烧热时间长,具有定时,温度高者属温疟。以小柴胡汤加白虎汤主之。寒疟用小柴胡汤加干姜、桂枝,效果很好。


后代改方,起和法作用的,如逍遥散,重调经脉;藿香正气散,主调肠胃;参苏饮调内外伤来杂,治虚人感冒、有肠胃病者。二陈汤、温胆汤、神术散、平胃散等均属和法。其他如六和汤、乌梅丸、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干姜黄连黄芩人参汤等都是和法。可作比较研究。


(3)阳明经阳明热证,分肺位热与大肠热。


肺位热,即伤寒经所谓发热不恶寒、大汗、脉洪大、口渴口干等,成四大症,属典型的白虎汤证,白虎汤主之。凡高热不退而体虚者,用人参白虎汤主之。而中暑烦渴脉虚者,即可用竹叶石膏汤。此方主药是生石膏。故凡热性病而体虚,都可用加人参黄芪;湿重加山药、苡仁入白虎汤或竹叶石膏汤。


热邪若传大肠,则发热腹泻,泻下臭秽者属热证,应用清热解毒之法。临床上,可选三黄解毒汤加葛根为基础方,升阳加升麻,体虚加人参。若泻清水而无臭味,属寒证,用理中汤主之。临床上有痞满实坚,不再是单纯的白虎汤证,则必使泻下,有三个泻心汤可供选用。其中调胃承气汤最缓。在临床上,只要两三天不解便,也可直接用大承气汤,只是份量要掌握好。见神昏、谵语,有幻视幻听,甚至发狂,登高而歌,弃衣而走等,为阳明热证发狂,可取大承气汤与白虎汤合用。轻者外有烧热,内有便秘,膈上心慌烦热,用凉膈散主之。


太阳、少阳、阳明三经之病,比较的代表性的,即是这些方剂。伤寒三阳经之病证,概括进来是太阳经恶寒发热,少阳经往来寒热,阳明经只热不恶寒。此外,阴虚发热,表现为午后至半夜严重;阳虚发热,表现为半夜至午前严重。气虚发热在白天,血虚发热在夜晚。


三阴经


三阴经致病,基本上属寒证,亦有热证,但都是由阴经引起而使阳经致病。


太阴经


凡腹胀、呕吐、胃寒、腹痛(临床可缺一至二种现象),以理中汤主之。凡有呕吐、胃寒、腹痛,用附子理中汤统治。若有腹、小腹并胃痛者,用理中汤加肉桂或附子理中汤加肉桂主之。


3.2.2少阴经


少阴病每每出现心衰的现象。表现为脉细微、精神疲乏、嗜睡,也有四肢厥逆的情况。若无吐泻,则用四逆汤主之。若有泻,有腹部胀痛,有吐,此时用理中汤加姜桂附。麻黄附子细辛汤、桂枝附子汤、桂枝加术汤代表方


3.2.3厥阴经


厥阴病是厥热往来的的病证。厥是手脚均冷。凡厥热往来,就要注意观察阳气的盛衰消长。凡冷时多,则病情恶化;若温时久,则病情开始好转。临床上,凡热厥,有唇干舌干,唇红指甲红等,要大清大下,选白虎汤、大承气汤或三黄解毒汤为基础方;若寒厥,有唇舌润,鼻孔润等特征,则应以四逆加人参汤对治。


厥阴病的范围很广,绝不止《伤寒论》所言。乌梅丸调胆胃、心包,主久痢,宜大胆用之。若见缩阴等症,则应以回阳救急汤主之。



< 前一个:清肺排毒汤中隐藏的治疗白肺和心肌炎的经方和张仲景的五饮汤如出一辙
> 后一个:伤寒点睛2:《六经用药简法》《伤寒药性赋》!
Copyright © 2022 中医药协会 All Rights Reserved.  ICP12345678  XML地图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在线留言

扫码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