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的本质,到底是什么?很多人认为:疾病就是感冒,高血压,肿瘤或者癌症等等,可是,这些疾病都是人类自己定义的,疾病名字背后的实相又是什么呢?
假设你刚买个新手机,买回来被家里熊孩子摔地上了,屏幕碎坏了,这就影响到使用,我们说:手机坏了。
人也是一样,一个人从正常状态转变成不正常状态,这个过程就是生病的过程。当我们的生命状态是正常状态时,我们说自己是健康的。而当我们的生命状态是非正常状态时,我们说人生病了。
所以,中医观念里,一个健康的人是能吃、能拉、能睡的,这样的生命状态属于正常状态。反过来,吃不下,排不出,睡不着这些都是非正常状态,我们就说人生病了。
什么叫生病?一句话概括:人在非正常状态。那怎样才算正常?怎样才算不正常呢?有人说,这个问题太简单了。我想说,并不见得。如果你真的把“正常”的定义弄清楚了,很多疾病也就自然清楚了。
我举个例子来说明。现代科学观下,定义的“正常”是这样子的:你在设定的标准范围内,就是正常。如果超出标准范围,就是不正常的人,也就是病人。
以高血压为例,现在的定义是以:收缩压≥140毫米汞柱,舒张压≥90毫米汞柱, 这个范围来定义高血压的。那这个140毫米汞柱的标准是怎么来的呢?是根据统计学来的。
假设给1000个人测血压,期望有50%的人会得高血压,然后算出得出一个界定值判断为反常。这个界定值就是标准。换句话说,你是不是高血压病人,不是你自己决定的,而是由其他人决定的。如果你跟其他人差不多,那你就是正常人。如果你跟其他人差很多,那你就是病人。
用这样的方式来定义人的疾病,其实一点都不科学,一点也不合理。哪里不科学呢?标准只适用于物,不适用于人。人是没有标准的,不能用标准来衡量。
中医观念下的“正常”,是这样的。首先,中医对人的定义就不同,人是什么?人是顺应天地变化之气而成。所以,当一个人顺应天地变化的规律,这叫正常。如果我们反着来,就叫不正常。
举个例子:外面很冷,我要出去就得多穿点,顺应气候变化,这叫正常;如果我穿着短袖短裤就跑出去,这叫不正常。我不用管其他人是穿棉衣还是穿短袖,我去顺应气候变化,跟天地之间取得一个平衡,这就是正常了。
换句话说,中医认为的正常就是“平衡”:人和自然的平衡,人和人之间的平衡,人和自己平衡。温度低了,你穿暖和点,这就平衡了;别人给你一个桃,你还他一个李,这就平衡了;身体冷了,你吃点热的,这就平衡了。这就是中医讲的正常。
“正常”和“不正常”,西医和中医就开始有了分歧。在现代医学的体制下,很多正常人被定义成病人,而很多病人又被诊断为正常人。
我常常听到有人这样跟我说:“我偏头痛,去医院把身体查了个遍,可什么也查不出来,说我身体是正常的。”“我这次去体检,我原以为我身体没问题,我也没什么症状,可是查出来血压高,血脂高。”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现代医学在定义疾病时,方向就走错了。对于我们普通老百姓来说,你如何判断自己是不是病人?是选择相信自己身体的感觉,还是相信指标数据,这是需要自己去选择的。
人为什么会生病?其实很好理解,比如说你的一部新手机,刚开始时候很好用的,但用着用着屏幕就花了,速度就慢了,开始不好用了;再比如说你买了辆车子,刚开始很好开,但是开着开着,就开始出小毛病。
大家发现没有,道理是相通的,几乎所有的东西,刚开始都是很好用,慢慢地就会出问题,出现问题之后就要修理,如果修不好,就可能要报废淘汰了。
人也一样,在“新”的时候都是正常的,使用不当或者时间久了,就会出现些小毛病。出现毛病了,你不管的话或者你没用正确的方法修补好,慢慢地就会成为大毛病,最后可能就会提前报废。中医调理身体,就是用正确的方法来给身体纠偏,把把不正常状态调回到正常状态。
阴阳是什么?讲到这里开始点题了,了解中医为什么一定要了解阴阳。很多人会说,这看不见摸不着的阴阳太玄乎,中医的理论是建立在“阴阳二气”上面,这就是不科学呀。虚幻的东西,怎么能指导现实世界呢?
我们前面讲到了,生病的人就是非正常状态的人,非正常状态的人也就是失去平衡的人。中医调理的思路,就是让原来失去平衡的人重新回到平衡。那这个平衡怎么描述呢?
平衡就是一个点,这个点其小无内,其大无外,后续有机会再跟大家介绍:这个平衡点就是太极,就是“一”。
道德经里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里面的一就是平衡;二就是阴阳。医学让人类恢复健康,就是要让不平衡回到平衡,就是要回到这个“一”。你看,“医”和“一”,它们的发音相同,这不是巧合,古代的医就是要回到“一”,回到“一”就是回到健康。
一怎么生出二呢?要想一个点始终保持平衡,就得有两股力互相作用。就如同一个天平,中间的那个支撑点就是一,左边和右边各有一个托盘,一个是阳,一个是阴。左右相等的时候,这个天平就是平的。阴阳二气对等的时候,这个人就是平衡的,健康的。
万物皆有阴阳。不仅人有阴阳,在这个世界上,大到宇宙,小到原子,都是阴阳配对的。比如:有天就有地,有太阳就有月亮,有热就有寒,有男人就有女人,有上就有下,有外就有内,有生就有死,有动就有静,有成功就有失败,有正气就有邪气,有正义就有邪恶,有正电荷就有负电荷,有质子就有中子......等等。所有这一切的一切,都是阴阳。
你说阴阳是虚的,而它却是这个世界的真相,无所不包。你能看到的,体验到的一切,不外乎阴阳二字。了解阴阳,认识的不只是中医,而是世界的真理。
为了让阴阳的概念更加明确,还把哪些属阳,哪些属阴做了归类:运动的,明亮的,温热的,兴奋的,向上的,向外的,扩散的,开放的,都属阳。而静止的,晦暗的,沉静的,抑制的,向下的,寒凉的,向内的,凝聚的,闭合的,这一类属阴。
如果你觉得这个不好理解的话,记住一句话就行了:看得见的为阴,看不见的为阳。这听起来很虚幻的阴阳,实际上就是这个宇宙的法则,世界上的一切都是逃不过阴阳法则的。科学探索越是深入,就越是发现:我们身处的这个宇宙,其实就是由“阴”和“阳”组成和运转的。
比如,我们通过显微镜看到了质子和中子,后来又看到了夸克,还看到了基因,你会发现这些都是成对出现的,无一例外。而这个成对的规则,就是阴阳。
到底什么是阴阳?黄帝内经里做了概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阴阳法则适用于宇宙万物,一切皆有阴阳。
在中医观念里,可以把有形的身体分出阴阳来。体表为阳,体内为阴;上半身为阳,下半身为阴;背部为阳,腹部为阴;六腑属表,传化物而不藏,所以腑为阳;五脏属里,藏精气而不泻,所以脏为阴。
为什么要分出阴阳来呢?为了更好的认识疾病。阳病往往来的快,但是去的也快。阴病慢慢形成的,要去病也慢。
举个例子:感冒病在表,属阳病,来得快,治起来也快,就算不治,7天也可以自愈。而一些里证,属阴病,比如癌症,这是长年累积形成的,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要治癌症只能慢慢调。胆病比肝病好治,胃病比脾病好治,大肠病比肺病好治,这是常见规律。
另外,中医不只认识到有形的身体层面,更是认识到无形的功能层面。这是中医最伟大的一个认识。
一个活着的人和一个刚死的人,在物质组成上是差不多的,但一个活人一个死人,是一样吗?很显然不一样。哪里不一样呢?活人有气,死人没有气,这个气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真实存在。气为阳,物质为阴,有气便有生命,没有气了,就没有生命了。中医把身体有形的物质归为阴,把无形的功能归为阳。
所以,咱们现在明白了,为什么中医这么在乎人的阳气。阳气可以让你蹦蹦跳跳爬30楼都不喘气,阳气就是让想干什么都有精力去干,阳气就是让你更加阳光有活力。人活着,都是靠的阳气。
在中医观念里有一句话:阳化气,阴成形。在身体里面,阳气阳气,阳是以气的形式存在的,以能量的形式存在,用肉眼看不见,但真实存在。阴成形,属阴的最终以有形的东西呈现出来。身体内的血液,津液,肌肉肥肉,筋骨等都是属阴。
如果大家觉得还是不好理解,那我们就从大自然看到的“阳化气,阴成形”来理解吧:晚上来了,小草上就会有露珠,等太阳升起来,露珠就会被蒸发成水气,这就是阴成形,阳化气。因为晚上的寒冷为阴,白天的阳光为阳。冬天来了,很多地方就会下雪,等太阳出来,雪就会化为水,水再变成水蒸气。这就是阴成形,阳化气。因为冬天的寒冷为阴,冬天的太阳为阳。
阳化气,阴成形。学了这句话有什么用?太有用了。很多女性想减肥,不吃这个不吃那个,可最终减下来了吗?很多人都是喝口凉水都长肉。为什么?阳化气,阴成形。长出来的肉是阴,长肉就是阴多了。为什么阴多了,是因为你体内没有阳气,没有足够阳气把多余的“阴”化掉。
现在流行减肥不吃主食,只吃水果。你可知道粮食都是生命的种子,它们都具备很强的生发能力的,可以提升你的阳气能量。而你却在喝冷水、吃水果把身体阳气伤了,不止是长肉这么简单,还会长瘤,甚至还会长癌。
理解了阴阳,才能理解中医讲的话。经常有人说:我有点肾虚,想补下肾,该吃点什么药好呢?这个问题,依然是没法回答的。因为肾也分阴阳的,有肾阴虚和肾阳虚之分,是一定要弄清楚的。
阴指的是有形的,肾主水,可以理解成肾水,肾阴指的就是肾水。肾阴不足也就是肾水不足,水不足会怎样?水不足,火就相对多了。就好比铁板烧烤鱿鱼,火气直接往上冒。所以,肾阴虚的人就容易燥热,晚上睡觉烘热盗汗;火气到嘴巴里,就是口干舌燥,口苦;火气到眼睛里,就是眼睛干涩,眼睛红。
阳指的是无形的能量,肾阳虚就可以理解成肾中能量不足,温度不足,功能不足。肾阳虚的人,会脚冷,肚子冷,尿都是白色的。肾还负责排废水,所以肾的功能不足之后,尿都兜不住,所以会尿频起夜多。
那该怎么办呢?思路就清楚了。大道至简,中医思维其实很简单,中医要做的就是回到“一”,回到平衡。怎样才能平衡呢?
既然是阴不足,就加点进去,像六味地黄丸就是补肾阴的。假设你原来的肾阴只有3份,肾阳有5份,那我给肾阴再加2份,这样肾阴和肾阳就一样了,就阴阳平衡了,外在的燥热症状就没有了。
既然是阳不足,那就加点能量进去,用肾气丸就是补肾阳的。假设原来的肾阴有5份,肾阳只有3份,再加2份肾阳,这样阴阳回到平衡了,外在的怕冷症状也没有了。
大家再回过头来想想,阴阳这东西很玄乎吗?一点也不玄乎,它很真实,它是人类智慧的高度结晶,更是宇宙真理。
中医是站在宇宙的高度看人类,站得高才能看得远,中医调理的对象是“人”,中医治的是有病的人,是一门真正“以人为本”的学问。
中医把人当成一个整体看待,中医把人当成一个活生生的生命来看待,中医是把人和大自然当成一个大整体来看待。其实,一切问题的根本都是“阴”和“阳”不平衡导致的,而我们要做的,就是回归到平衡,要回归到“一”。
有的医家指出,中医理论的根本就是阴阳。那么,阴阳是如何成为中医理论体系的根本呢?古人背山面水而居,山的北面,水的南面叫阴。许慎《说文解字》:“阴,水之南,山之北也。”山的北面阳光照射少,这是阴的本义,后来引申为背阳、潮湿、阴暗、寒冷之义。进一步引申,被遮盖住不见光的地方也叫阴,如人的生殖器也叫阴,《史记•吕不韦列传》记载吕不韦为了避免灾祸,“私求大阴人嫪毐以为舍人”。“大阴人”就是生殖器硕大的人。
“阴”逐渐演变成为事物属性分类的词,凡是阴暗、寒冷、雌性的都叫阴。阳则与阴相反,其本义是指山的南面高而且明亮的地方,引申为明亮、燥热、雄性的都叫阳。后来古代哲学家把方向、性质、相反而又互相联系的属性叫阴阳之道,如《周易•系辞》:“一阴一阳谓之道。”
在《黄帝内经》中,阴阳主要是对事物的属性进行分类,从训诂学的角度看,这类词和表里、上下、左右一样,只有放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才有具体的意义,不能用阴暗、寒冷、雌性或者明亮、燥热、雄性之类的分类意义去解释中医经典中的“阴阳”,更没有特别高深的所谓阴阳学说。
比如,《灵枢•营卫生会》:“卫气行于阴二十五度,行于阳亦二十五度,分为昼夜,故气至阳而起,至阴而止。”杨上善注:“以下言卫气之行也。度,周也。阴者,五脏也。阳者,三阳脉也。气,卫气也。阳,日阳也。阴,夜阴也。”
人的卫气在白天与晚上运气的区域不同,“行于阴”指行于五脏,“行于阳”指行于三阳经;后面一句“气至阳而起”是指人的卫气到了天亮就活跃,到了夜晚就相对静止。阴、阳在句中分别指五脏、三阳经;白天、晚上。所以,中医经典著作中的阴、阳具体表示什么意思,只能根据上下文义来确定。
阴阳为事物属性分类的这个特点,在中医经典中也有阐述,《灵枢•阴阳系日月》:“且夫阴阳者,有名而无形,故数之可十,离之可百,散之可千,推之可万,此之谓也。”为什么说阴阳“有名而无形”呢?有名而无形的“阴阳”为什么能离之可百,散之可千,推而广之可以无数呢?语言中的名词一般是有名有形,有名有实,名副其实(形),但是也有一些词离开了特定的环境,只有名而没有具体的形或者实体。
如表里,单独地说,只知道是物体的外部和内部,但是,是什么物体的外部和内部并不清楚。如果我们说杯子的表里,立即有了具体的内涵,也就是说名副其实了。东汉刘熙《释名•释语言》:“名,明也。名实事使分明也。”名就是表明事物的实体从而使事物之间能相互分明以区别,形或者实就是与名相对应的实体。形、实与名相符叫名副其实,反之则是名不副实。
《黄帝内经》指出“阴阳”这类词的特点“有名而无形”,就是说它有名称但没有具体的形质,由于“名”和“形”不能对应,形与名不相符,就叫“有名而无形”。形、名不相符的概念为什么能够“数之可十,离之可百,散之可千,推之可万”呢?这是因为语言中有一类词,并不是用来表示事物的概念,而是用来给事物属性分类,如表里、上下、左右等。
这些给事物属性分类的词,脱离了具体的语言环境,只有其“名”,而无其“实”。事物是无限多的,所以对事物的内外、表里的分类也是无限的,即“数之可十,离之可百,散之可千,推之可万”。
杨上善注释道:“良以阴阳之道无形无状,裁成造化,理物无穷,可施名以名实,故数之可十,推之可万也。”就是说,表示类属意义的阴、阳,没有具体的意义阴阳之理,说的是一些无形无状的事物,由于自然造化万物,物理无穷,因而阴阳可以为无穷无尽的事物施以名,而一旦为具体的事物施以名,它就有了名和形实。
用阴阳为事物属性分类,深入中医理论的各个方面。《素问•金匮真言论》:“夫言人之阴阳,则外为阳,内为阴。言人身之阴阳,则背为阳,腹为阴。言人身之脏腑中阴阳,则脏者为阴,腑者为阳。肝心脾肺肾五脏,皆为阴。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腑,皆为阳。”由于阴阳是对事物属性的二分法,因而阴阳中还可以分阴阳,理论上是大到无外,小到无内。
比如昼夜阴阳,昼为阳夜为阴,但“阴中有阴,阳中有阳。平旦至日中,天之阳,阳中之阳也;日中至黄昏,天之阳,阳中之阴也;合夜至鸡鸣,天之阴,阴中之阴也;鸡鸣至平旦,天之阴,阴中之阳也。”
张介宾在《景岳全书•阳明篇二》中指出:“凡诊病施治,必须先审阴阳,乃为医道之纲领。阴阳无谬,治焉有差?医道虽繁,而可以一言蔽之者,曰阴阳而已。故证有阴阳,脉有阴阳,药有阴阳。以证而言,则表为阳,里为阴;热为阳,寒为阴;上为阳,下为阴;气为阳,血为阴;动为阳,静为阴;多言者为阳,无声者为阴;喜明者为阳,欲暗者为阴。阳微者不能呼,阴微者不能吸;阳病者不能俯,阴病者不能仰。
以脉而言,则浮大滑数之类皆阳也;沉微细涩之类皆阴也。以药而言,则升散者为阳,敛降者为阴;辛热者为阳,苦寒者为阴;行气分者为阳,行血分者为阴;性动而走者为阳,性静而守者为阴。此皆医中之大法。”天与地、五脏与六腑、气与血等属性是相反的,都可以用阴阳来分类,如果把用阴阳分类的基本医学理论抽离出来,可以构成独立的理论体系或者学说,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五六阴阳人生天地之间,在古人看来,影响人类身体健康的最重要因素就是天地之气。天阳无形,其最具代表性的是风、热、暑、湿、燥、寒,所谓六气;地阴有形,最具代表性的是木、火、土、金、水,所谓五行。人生活在土地上,人的五脏与五行相合,天地之气有乖戾,异于正常的风调雨顺就会给万物带来灾害,自然也会为人带来疾病,所以中医理论需要研究天之六气与地之五行之间的关系,也就是天地阴阳的关系。
六气有多少,五行有盛衰,太过与不及的时候都会对人体产生病害。研究天阳六气、地阴五行(五脏)之间的关系以及太过与不及对人体的影响,就叫阴阳学说,也称五六五之学。五六五之学又叫五运六气学说。
(2)气血阴阳任何医学理论研究的重点都是人的生理、病理以及对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人体最重要的器官是五脏和六腑,古代中医理论认为人与天地相合,地阴的最显著功能是成形,也就是能生长万物,五脏的功能取象于地阴,所以五脏为阴,生成营血在经脉内流动不休以长养身体,其功能的实现方式是:五脏、营血、三阴经。天阳的显著功能是生阳光雨露,风霜云雨变化不定,但是总的特点是给大地生物带来阳热和温暖。没有阳光雨露,则地球死寂无声。
人的六腑取象于天,也就是说,古人用天阳的功能来说明六腑的功能。男女阴阳媾精,新的生命诞生,自人呱呱落地以后,全靠饮食入胃来维持生命的成长。饥寒交迫,身手发凉,一碗热粥能给人带来活力与温暖,这就像阴寒之日,阳光冲破阴云能立即给地球带来温暖一样。所以六腑为阳,出阳气行经脉之外温煦肌肤抵御病邪。六腑实现其功能的主要方式:六腑、阳气、三阳经。五脏、营血阴气、三阴经与六腑、阳气、三阳经构成阴阳学说,简称气血阴阳。
(3)气味阴阳五脏三阴经系统和六腑三阳经系统构成人体最主要的阴阳。人在外邪或者内邪的侵袭下,原来和谐的五脏六腑之间的气血阴阳平衡关系被打破。根据阴阳分类,邪犯于五脏系统发为阴病,邪犯于六腑系统发为阳病。从治疗的角度,阴病治阴。属性为阴性的五脏系统生病,需要重点治疗阴性的五脏系统疾病,而不能重点去治疗阳性的六腑系统,这就是阴病治阴。治疗需要用药物,药物按属性也分阴阳。
药物的四气温、凉、寒、热属于阳;药物的五味酸、苦、甘、辛、咸为阴。《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五脏精血不足的疾病,要用以味为主的阴药滋养;形体阳气不足的疾病,要用阳性的气类药纠正温煦,这是《黄帝内经》中关于药物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所以,用来治病的本草药物气阳味阴的功能特点等构成气、味阴阳学说。
(4)其他比如病因阴阳:贼风邪气为阳邪先犯三阳;饮食五味、七情忧伤、男女性行为过度这些因素为阴,先犯三阴,病因有阴阳,病因的阴阳构成阴阳学说。病位阴阳:邪犯人体必有表里内外之分,邪犯五脏、营血、三阴经系统病位在里;邪犯肌表、三阳经、六腑系统病位在表,病位有表里阴阳。病性阴阳:病性有实有虚,实为阳,虚为阴,病性有虚实阴阳。疾病的病状有寒热等不同,热为阳,寒为阴,有病状的阴阳等。
中医的理论体系用阴阳来分类并揭示其属性特点,形成了从生理、病理、诊断到治疗一系列完整的理论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