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顶部
创建时间:2023-10-28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养生 >> 健康养生

节气养生丨今日小寒,最冷的时候如何养生?这些规矩要懂得~


小寒时处二三九,天寒地冻冷到抖。——今日小寒


别看“小寒”有一个“小”字,但它的气温却是全年最低。


此时,南北方都经历着寒和湿两大阴邪,阴风、冷雨、雪或者雨夹雪很常见。


低温天气会消耗人体更多的阳气,因此,小寒养生勿忘护阳!



小寒起居·多睡一小时


《黄帝内经》强调了冬日养生要“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


也就是说,在寒冷的冬季,不要因扰动阳气而破坏人体阴阳转换的生理机能。


严寒时节应有充足的睡眠,这有利于阳气潜藏,阴精蓄积。


此节气中,大家每天可早睡晚起,适当增加睡眠时间,对人体健康有益。



小寒着装·首重保暖


小寒节气着装应以保暖为主,勿伤阳气,尤其应注意头颈、背部、手脚等部位的保暖。


  • 头颈部向外发散热量较多,且为阳气汇聚的部位,所以外出时最好戴上帽子、围巾。


  • 背部为人体的阳中之阳,为督脉和足太阳膀胱经循行之处,起着防御外邪入侵的屏障作用,做好背部保暖,可预防寒邪侵袭。


  • 手、脚为四肢末端,血供少,表面脂肪薄,是皮温较低的部位,平时就容易手脚冰凉的人,此时更应戴上手套、穿上棉靴。



小寒保健·注意“引补”


小寒是冬季进补的最佳时节,但进补不能冒进,需要给肠胃一个适应的过程,要做好“引补”。


那么,什么是“引补”呢?


就是先把脾胃功能调好,这样才可以避免因进补不耐受而对身体造成伤害。


引补的方法也很简单,平时可吃些健脾开胃的药物,如党参、太子参、炒薏苡仁、山药、莲子、砂仁等调整脾胃功能。


再根据自身的健康条件,适当服食一些精肉如牛肉、羊肉、鸡肉以及人参、蜂王浆、牛奶、鸡蛋、豆浆、红枣、桂圆肉等进补。


若进补后无明显的肠胃不适症状,则引补成功。



小寒饮食·温热为宜


小寒节气多已进入了数九寒天,小寒饮食应以温补为主,尤其要重视“补肾防寒”。


中医认为,肾为“先天之本”,肾藏精,主生长、发育和生殖。


肾虚是引起脏腑功能失调,产生疾病的重要因素之一。


小寒节气补肾可提高人体生命原动力,帮助机体适应严冬气候的变化。


而肾主咸味,心主苦味,咸能胜苦,故冬季饮食之味宜减咸增苦,遵循“少食咸,多食苦”的原则,以补心气、固肾气。


在饮食上可吃些羊肉、牛肉、芝麻、核桃、杏仁、瓜子、花生、松子、葡萄干等,也可结合药膳进行调补。



小寒运动·注重藏精


小寒养生,人应顺从自然规律进行冬藏,可以通过适当减少剧烈运动、避免大汗淋漓的形式来“藏”,也可以通过早睡来潜藏阳气。


而严冬之时适当减少房事次数,也是养藏肾精的一种方式。


更重要的是,我们要学会“藏神”,降低欲望,勿争强好胜,避免过度亢奋,努力不懈,顺时而为。 


此外,中医认为,动则生阳。


平时大家可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健走、跳绳、做操等运动以助生阳气。


需要注意的是,运动前要进行充分热身,从低强度慢慢开始。运动后不要立刻休息,应慢慢减少运动强度。


对于一些体质偏弱或者年龄较大的人来说,可进行室外散步。


严寒的冬季,心脑血管疾病高发,“三高”人群尤其要加强自我监测,防止疾病加重。


防血压波动


气温下降,季节变化,会引起血管收缩血压波动,高血压患者要加强自我血压监测。


如有头晕、头痛症状,或者血压较平时水平升高的情况,需要到医院就诊。


防血糖变化


天气寒冷,户外活动减少,糖尿病患者可能因饮食增加及运动量减少,而导致血糖水平升高。


此时,一方面要适当增加室内活动,另一方面要注意监测血糖水平,控制血糖。


防血脂异常


冬令时节是进补的好时机,然而食补过度,如进食过多牛羊肉、动物内脏,可导致血脂进一步升高。


因此,血脂异常人群仍需注意饮食有节,不宜过度进补。



一忌心火


心火过旺时,主要表现为心烦、口舌易糜烂生疮、舌尖红等症状。


对策:注意保持良好心态,适当多吃新鲜果蔬,少吃辛辣之物。


二忌急躁


人在急躁易怒时,肝火容易上升,导致头痛目眩、耳鸣、面红等。


对策:应尽量避免情绪波动、急躁、发火;注意休息,防止因身体劳累而情绪不稳。


三忌大汗


冬藏时节,过汗会使阳气外泄。平时,大家不仅要在锻炼时做到微微出汗,在生活中也要注意做事“慢半拍”,防止扰动阳气。



一泡脚


足部保暖是身体抗寒防病的重要方式,容易脚凉的人,最好在睡前用热水泡脚,然后用力揉搓足心。


这样既能御寒保暖,又能补肾强身、解除疲劳、促进睡眠、延缓衰老、预防疾病。


二晒太阳


冬季天气寒冷,会使身体的新陈代谢和生理功能处于抑制状态,血液循环变慢、脑部供血不足,这时可以通过晒太阳来缓解。


充足的阳光可以使人获得精神上的安宁,阳光可以让人很快从紧张、激动、焦虑、抑郁中摆脱出来,心情得到舒展。


三睡子午觉


中医古籍《黄帝内经》中曰:“阳气尽则卧,阴气尽则寤。”说明睡眠与醒寤是阴阳交替的结果。


午时(11点~13点)“合阳”时间要小寐,休息30分钟左右即可,最多不要超过1小时。


即使不能够睡觉,也应“入静”,使身体得以平衡过渡,提神醒脑、补充精力。



< 前一个:阳气足了,病就除了。一个补肾阳的中成药
> 后一个:重症“白肺”,要想救命,还是要靠中医!
Copyright © 2022 中医药协会 All Rights Reserved.  ICP12345678  XML地图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在线留言

扫码关注公众号